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功法”的博文

医盲:宏效健身——摇肩

   前面介绍过马步站桩并说过开胯的一点东东。   现在介绍练家的又一法宝,摇肩!(比马步站桩要轻松点,治病效果不差的哦)   除了胯关节要通,练家非常重视肩关节。而且,一般锻炼非常不重视肩关节的锻炼,现在很多人年纪不到五十,五十肩就得上身了,包括很多运动员(有解释说是年轻时练过度了,实际上还是没练或没练对的缘故)。   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有五十肩的人,身上决不会只有五十肩一个毛病。   好了,先介绍练法,太简单:两脚平行,肩宽,微屈膝,前摇臂肩后摇臂肩。两肘弯曲,摇肩,就是拳头摇过头摇过腋下,摇摇摇,摇到---,突然想着有点像老火车的拐臂哦--介绍完了。   有人会说,我平时没事肩酸时也偶尔摇摇的,没见多大作用。那好,智邦就说说练家摇肩的不同之处:量变到质变。   具体操作,每次不少于半小时。功效---包治百病(假的!),对百病都有效(真的!)这也是练家开关节的一项运动。   智邦人轻言微,说了这么好的方法一样被大家嗤之以鼻,无奈之下只好透露点高深的东西好让大家深信不疑:武当功家南派入门第一个功课:摇肩!   网友Q&A:   wangsm:摇肩,对糖尿病有效!   医盲先生:正说此帖又是简单无趣到无人问津呢,先生就来提供相关疗效了。若能提供相关资料或病例就更能吸引人了,医盲深知此法之妙,但毕竟方法太简单,难以让人信服哦。   继承百草:请问:是前后摆臂划圈,还是双手自然垂下前后摇肩?   医盲先生:两肘弯曲,摇肩,就是拳头摇过头摇过腋下,摇摇摇,摇到---,突然想着有点像老火车的拐臂哦--,动力澎湃----呜-----轰隆隆----疗效大大的,莫忽视啊。   晨乾;哦~~不是手臂抡直了,大圆圈啊?!!   医盲先生:火车拐臂啊,两肘弯曲的啊。   气沉丹田:终于搞明白了呵呵想象自己胸前挂一个大鼓,要两个鼓面都可以从两侧敲得到的那种挂法,然后两手跟着鼓面的边缘画圈运动。试试传一个自己画的小图,医盲看看对不?   医盲先生:谢谢气沉丹田先生的图示。不要太拘泥动作的所谓准确,尽量大幅度摇动肩部是关键。   huijie388:哈哈哈,医盲的健身方法总是很好,但是这次的确是没有将具体的锻炼方法说明白,我想不得要领效果还是不好吧,是不是就是手握拳,肘自然弯曲,以肩为中心画圈呀?单臂或者双臂一起都可以吧   医盲先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齐飞,简单运动与宏效...

医盲:内审外察的锻炼方法——其中涉及几种很好的 锻炼功法

   体感训练方法,总而论之,无外乎"内省"与"外察"。   古今修炼诸多流派不管目的是什么,其实都或多或少的能够锻炼出这个效果,只是因为追求的目的和侧重点不一样,很多修炼的人士哪怕修炼到具备这个功能也不一定知道。   之所以要说这些,就是要强调,只要以这个目的修炼,在这个方面留心,有过修炼经验的人,可以很快得到相关体验。比如民间中医的微明道观等分论坛介绍的锻炼方法,大都具有这个功能,只是没有人仔细品味钻研而已。智邦这里,仅仅是将品味这种体验的方法简单归纳整理,供同好参考交流。   什么是内省呢?就是静观己身。也就是通过锻炼,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   当然,观察自己的身体,依方法不同、体质不同、用功用心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层次。但是还好,初级的体感功能,并不需要很"深"的功夫,这样说可以给大家兴趣和信心,但是智邦同时也要提醒一下,也不是不用心锻炼就可以轻易能够体验到这大家都认为很神奇的功能的(虽然实际上初级上手并不难)。   什么是外察呢?就是通过内省具备了一定的"功夫"基础之后,通过一定的方法锻炼,将这种观察能力从自体延伸到"他体",从而观察到他体的情况。   这个环节上,历来争论很多,所以智邦不管在用词用字上怎么斟酌,都有可能触及一些历史上的敏感字眼(比如反伪科学者习惯批判的),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本身,还是目前科学所不能完全证实的。尤其是,内省外察,随"功夫"的深浅而有不同层次的"功能",随着功夫的加深,以及借助经验的总结和技巧的提高,观察自体和他体的准确程度和深入细致程度,都是不断提高的,乃至有人因为特质非凡而有"出神入化"的令人惊奇的功能表现,这个智邦不打算在本贴内讨论。   本帖所讨论的,是怎样让普通人经过一定的锻炼,可以体验到这种体感,如果是从医者,或可以由此而提高诊断乃至治疗水平。乃至若有感兴趣者,刻苦修炼用心体会,不难体验到传说的悬丝诊脉、隔空诊断乃至更奇妙的体验。   内省的理论依据和锻炼概述   人体气血,周流不息,似乎不依不靠人的意志而行。但是古代修炼家却发现,精神对气血乃至肌肉脏腑,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实现代科学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人的情致变化引起生理的反应,这里智邦就...

医盲:治肾虚,量变到质变

   现在有很多按摩治肾虚的法子,智邦也想介绍一种过去老师讲过的一个方法,很简单但是绝对大补:   双掌按摩腰肾部位,热极亦不辍。但是要求不简单:每次按摩不下2000下,还要不间断(累死,晕)。曾经问过师傅,这样不会按破皮吗?师傅说,自己想办法。   对了,最好不要偷懒让别人按,自己的能量反馈最好了。   治疗肾虚,这招管用吗?   当你用了其他按摩方法觉得效果不好时,不妨试试(虽然有摩破皮的危险哈)。   练家和医家,传授方法是不同的。   医家老师对徒弟说一个方一个法,要说原理讲阴阳等等如此这般。   练家却很简单,就这样,照做就是,如是代代相传,遇到有医武皆通继往开来的人物,才有发展,这是各家侧重点不同造成的结果。   现在谈谈内伤(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筋骨伤和内脏伤的内伤阿,注意分清了):既然是练家,练习和实战时,都难免受伤。   即便现代普通人,磕着碰着也是常有的,如果你有这种状况,那么便是有内伤了:外伤后痊愈,X光CT等都查不出问题了,但是还是会感到伤处不舒服,或遇天阴下雨会酸胀,可持续多年乃至终生,这便是内伤了。   基本上,有过外伤的,多少都有些内伤,有些只是细微不影响生活而不被注意罢了。   比如脚崴了,过了10天半月,不疼了,好了。但是真的好了吗?若你是一个练习盘腿静坐的人,你就会很容易感觉到:脚崴了,可不是10天半月就好的了的,腿一盘上,就知道影响仍然在,而且,这个影响持续起码半年以上。这,也算是内伤。比如,不慎小腿磕在椅子上,过几天不痛了,可是你要是留心,几个月后按摩伤处,还会觉得与其他地方感觉不一样,其实,这也算是内伤。林林总总的内伤,有的,并不妨碍正常生活,有的有终生不适,有的,却会因为局部内伤进而影响气血运行,而生出其他疾病(但是大多数并不知道是这个内伤日积月累造成的)。   这样一说,各位看官自己想想:我有受过外伤伤吗?我有内伤吗?有过外伤经历的人,多少都有内伤,怎么办?   医家练家各有方法。下面智邦就介绍一下过去练家的一种秘不外传的去内伤的简单方法。   智邦小时候挺莽撞的,习练武术,想要有个把炫耀的东东,就练习拳打砖头,一拳下去,嘿,砖为两截,伙伴们面前,那个有面子。   稍长,就觉得拳锋处有些怪怪的不对劲,虽然多年没有打砖头,皮茧也无,皮肤光滑润泽,不会有什么问题阿?   后来听到老师讲内伤讲去伤,就自己先试验:来回摩擦拳...

医盲:出偏,走火入魔及其他

   1)出偏概说   “气功”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湮灭、再兴起、再湮灭,造就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是和中国的国情相关的。在国外,是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其中的深层原因这里不去探讨。表象上,起码有三个原因是,一个是因为使用古代朴素的哲学理论来解说或杂糅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弄得不伦不类,因而容易遭到“攻击”(说大点是容易被唯物主义攻击),二个就是因为群众基础广泛,容易被认为是非法聚众。三个就是所谓的出偏。   这里医盲只是简单聊聊出偏,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很多人,只要一提到传统的健身方法,不管懂不懂,都会好心提醒你,小心出偏哦。就像你相信中医,会有人说,中医不科学,没有量化、不可重复、理论未被科学证实等等一样。   但是奇怪的是,瑜伽在世界上普及之广,不但在国外,在国内也少有“有识之士”说他理论不科学要防止出偏之内之类的话。印度古医学在欧美受到高度重视,没见欧美人说他理论不科学,中医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人家也是在逐步挖掘中医的有效成分,而不先全盘否定。倒是国人对自己的东西,无比的苛刻,真是不知道是不是慈禧留下的遗患。   很早以前看过一段文字,大意是说中国人一向对自己人要求严格:国人看到外国人笨拙的使用筷子,大多会会心的微笑,而看到中国人不会用刀叉,大多会讽刺瞧不起。难道这就真是国人的秉性吗?呜呼!   "气功"在中国大地上的几次兴起,也有他的深层原因。大的说,人们信仰缺乏是一个原因;中的说,人们相信他的健身效果而医院的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是一个原因;小的说,国人骨子里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还是容易认同的(不小啊!)。   2)出偏的原因   好了,话归正题,不在长篇累牍的闲聊。气功出偏的原因,无外乎:   一:功法的不完善。   二:锻炼的人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操作。   三:锻炼的人的特殊体质。   2.1先说功法的而不完备   一套功法,是前人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经过,一代一代完善传承下来的。这样的功法,只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一般是没有所谓偏差的。   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一套完整的功法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缺漏或误传,造成功法的缺漏。即便这样,这些传统的功法引起广泛的实践性,出偏也是极少的,而且偏差也只是功能上的不足,而不是本身有重大缺陷。   功法上的缺陷,主要来自于某些练功的人,出于好心或私心而随意篡改,好心是自己练功收益但是底子...

医盲:浅谈相应

   这是一个近乎玄妙的话题,是一个非常难说清的话题,也是一个最容易遭到诘难的话题,但是不说也不行。因为这个概念,对理解后面的很多观点都很重要。   那么什么是相应呢?相应有相互融和、相互感应、相互吸引的意思在内。   一般常说的同气相求,就简单的说明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但相应的问题,不仅仅在气的层次,我们在了解了物质的三个形态的概念之后,就不要局限于气的层次去理解问题了。   想象一下物理学上的万有引力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相应的概念。但是相应的范围绝对要比万有引力来的深细复杂。   相融,比如在物质的层次,水水相融,油水不融,就是一个粗浅的例子。   现代科学的万有引力,也应该算作质质相应的范畴。比如能量的层次,热量和热量的融和,光和光的融和等,可以想象,同样的道理,能量之间也有万有引力,只是因为能量的质量很低而被忽略而已,可以判断,两条平行的光线,在没有任何外力场的作用下,最终必将相交融和,这纯粹是从理上判断,因为没有学过,不知物理学上是怎样说的。   到了信息的层次,融和就更加的玄妙,相同性质的信息,相互呼应融和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爱好相同、性格相同的人容易引起共鸣,这也是相应的一种。   生活中还常常遇到这样奇怪的事情: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见面就特别投缘或特别的抵触,这也是相应与否的表现。只是这种层次的相应,不像质的层次那样容易被发现和证明。   为什么说,讨论相应的问题,会和我们谈论的锻炼有关呢?我们在谈到锻炼的层次中提到过,锻炼,有锻炼精(物质)气(能量)神(信息)三个大的层次。   锻炼的方法,有调身调息调心三大类别。和人体物质相对应的,就是我们的躯干肢体,所以,我们知道,调整我们的躯干肢体,对于我们的身体物质有影响,也就是说,锻炼中的调身,是和人体之精(物质)相应的。同样的道理,体内之气,和我们人体的什么行为最相接近呢?呼吸。表现为无形有质轻扬漂浮的特点,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特性,所以他们是相应的。也就是说,呼吸的锻炼,最容易引起体内"气"的感应而产生气感。那么意识的锻炼,和人体之信息系统相应(参见人体有个西太后),也就好理解了。   其实相应,在各层次都有非常复杂的表现,我们只是提纲切要的说说,为的是要大家建立这样一种概念。   在其他的地方,会随时的用到。比如,佛法里面讲,当一个人思...

医盲:关于站桩的高度和时间问题

   最近集中了一些问题,找找还是发在这里比较好。   关于站桩的高度和时间问题。   医盲一直强调保证锻炼每次的时间。原因已经说过,这里不多说,现在提问较多的是,高桩和低桩的锻炼强度问题。,这个帖子把高度和时间连在一起说,是要大家特别注意锻炼时间的问题。时间,在中国话中也叫功夫,用功夫才能锻炼出功夫。   只要身体尚好,能够坚持低桩的,一般都应该先进行低桩锻炼。   原因在锻炼的层次相关的帖子里也说过了。低桩,按照过去的说法,开始锻炼人体气血比较粗、浅的部分,这样会为今后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因为着重姿势,对呼吸、意念要求轻浅,调动人体的能量也就比较“粗”,这样说大家不要认为这个粗就是层次低,而是如果一开始就锻炼深细侧重意念类的方法,内部的运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正确把握的,或者说,没有“粗、浅”的基础,绝大部分人不能很好的把握深细的内部运动。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低桩引发的气血运动,对身体的矫正作用更大,它几乎不给你人为意念干扰的机会,摧枯拉朽般的自己运作,也就是说锻炼身体的作用更直接,更快,更自然。因为他的锻炼层次更接近“质”的层次,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也就最大,特别是一锻炼身体为目标的大众,一开始就用着重意念的功法锻炼身体,一旦把握不好,往往欲速不达,且难以把握副作用的产生。   虽然这么说,高桩锻炼也一样的是非常好的锻炼方法,只是锻炼的时候要把握要点。若是身体尚好的人对于低桩有所不适应,可以适当抬高桩架,抬高到什么程度为限呢?我们还是用时间来限定。比如有人说,我想从高桩入手,逐渐降低加大锻炼量,那么你可以选择一种高度,你一下就能站上半个小时以上,当然不是轻松达到,而是很努力才能达到的高度。当你能够在这个高度保持时间,并且能够放松后,再加大锻炼量,降低桩架。   为什么练了高桩还要去练低桩,不是高桩锻炼的会深细些吗?其中的道理在一个“透”字,各位锻炼到那个阶段可以琢磨一下这个字。   对于身体很弱实在无法进行低桩锻炼的朋友,高桩的锻炼也是可行的。高到什么程度?哪怕只能躺床上不能动的人,勉力能抬起一个手指头,都可以进行桩功锻炼。或者肢体完全不能动,意识清醒,也一样进行“桩功”锻炼。   所以桩功是可以适合所有人的锻炼方法。看过并赞同【 姿势与健康 】的帖子的人,应该可以赞同桩功是最佳锻炼方法的说法。   今天啰嗦半天,其实就是要说,只要选择了桩功,入...

医盲:传统健身杂谈——内动

   内动------到底是什么在动?   桩功,配合特定的方法,在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内动。   有的人,会感到一股气机鼓荡,有的人会感到有一股无形之力在体内往来,有的人会感到体内热浪翻腾,有的人感到五脏六腑都在翻动变化等等不一而足。这种内动,因锻炼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有的叫内动,有的叫鼓荡,有的叫气机发动等等,但是内动一词应该大家都好理解。   有些功法的内动,会引起肢体的运动,这基本上属于一种不随意运动,然后可以锻炼到随意运动。这个由不随意到随意,有的是用方法引导而成,有的是用方法对治而成,而且,到了随意阶段,可以和很多功能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这个功夫可以用于很多方面了,比如武功,比如探病治病。   前面说过,有引导和对治两种方法。对治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出现某种特殊的动相,老师会教以一种对治,直到有不能控制到随意控制,因为每个学员的体质差异,动相是千奇百怪的,这就要求老师理法圆融,相机施教。   但是也有用一种大原则来对治,但是这样的对治结果是动相消除了,功能却没能完全发挥,这就是师傅的差别带来学员的差别。   导引的方法,各派略有不同,但是智邦接触过几派,大原则是差不多的,一般是把内动由纵向转为横向,比如一般发动,开始多在小腹和心窝段上下起伏,等锻炼到一定程度,老师会教以前后导引,比如有一派,以意引气,在肚脐与命门间往返运动,最后在下丹田内部形成力点(这是智邦起的名称,古来叫法很多,但是真有实践过来者,应该明白智邦所说的意思。),一般乒乓球大小,起初有点不太听话,但经过锤炼,很快会蛰伏随意,这时外动也会自然停止(关于此力点的应用及功效,以及后续的锻炼,不在此题叙述范围)。   锻炼到内动阶段,相当于锻炼已经开始由外及内,体内深层的病变,也会开始泛现,经历过内动阶段,人会明显感到身体的变化,精神、饮食、睡眠、耐力、眼神、思维、情绪等等。   那些说站桩只是锻炼肌肉,或是只是锻炼表层之气的人,或者说是把体内邪气从外往里面压的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实践就是理论并未通达而想当然的人。   能够坚持站桩并有体验的人,当遇到内动的情况,你就应该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功夫在深入的现象。但是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自以为是的去引导和对治,在勿忘勿助的大原则坚持锻炼,并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把锻炼的效果巩固发扬。

医盲:传统功法健身原理之一——姿势与健康之--人体有个西太后

   前面主要说了气血通道,下面希望能进行更深入一点的探讨。   人体有个西太后,这个西太后,不是指我们的思想意识,而是隐藏在思想意识后面的一个总管,就好像西太后垂帘听政一样。她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呢?平衡!也就是说自动调适人体的一切机能以应付内外各种情况。在她面前,思想意识更像一个傀儡皇帝光绪。   当然,这里只是举例,并非说这个西太后也是祸国殃民的主,反而,她时时刻刻在监控着人体的一切思维和活动,发现不对,她不是发出警告就是直接调整,以使人体适应这个世界和社会。   比方说,累了,她会让人犯困,你哪怕再倔强,最终还是要屈服于她的淫威。你受到撞击,她会发出疼痛告诉傀儡皇帝,伙计,你小心点。当你只顾劳作玩乐而忘记补充能量,她会发出饥饿的信号,催促你尽快进食。当天气炎热的时候,她会让你出汗以散发热量来适应外界温度,也会告诉你,别穿那么多,少穿点人才舒服。当你发怒的时候,他会调动身体的气机是你面红耳赤身体发热甚至颤抖呕吐,这样做是在舒缓你因为发怒而产生的体内诸多失衡。、、、、、、等等这些功能,不管现代科学用中枢神经、遗传密码什么的来解释,传统的用本命啊元神啊什么的来解释,这些都不重要,我们只是要知道,我们人体有一个自动的调适系统,随时都努力把人体调整到最适合当前的内外环境。但是,一旦当内外的变化超过她调适能力的时候,其结果就是我们的身心受到伤害,如果内外的影响超过这个调适能力或者短时间内超过的太多,那么人体不可谓避免的形成疾病。   这个调适系统是如此的精妙,她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经过这个世界上最为繁复的运算,然后根据运算结果发出指令,指挥我们的肌体来应对发生的情况。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台计算机能够和她媲美,她不停的通过我们的肌体和意识来搜集信息,经过无与伦比的计算,然后发出各种指令,指挥身体的各个部分来参与这个调适活动。   曾经有一位科学家感叹到,人体的肝脏是多么奇妙的一台生物机器啊,他有能力分解任何侵入人体的各种毒素------前提是给它充分的时间。我们知道,任何外来的食物气体等进入身体后,都要经过肝脏解毒这一道工序,它就像一道高度灵敏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检验着外来的成分,分解着外来的威胁。哪怕是正常的食物。我们可以观察,婴儿出生后食用母乳,这个是最容易融合自身的营养,加入我们吧这个营养当作基准,后来的所有新增加食物,婴儿都要来一个检查、适应...

医盲:传统健身杂谈——逆腹式呼吸

  逆腹式呼吸------几近失传的内功   这里要说的逆腹式呼吸,不是一般介绍的什么呼气鼓小腹或吸气鼓小腹之类的"人为"之法。而是经过一定方法锻炼得到的一种特殊的呼吸。   逆腹式呼吸,是过去内家功夫锻炼的必须,但是随着内家功夫"轻灵"化,现在已经被"扬弃"到几近失传的程度。在冷兵器时代,人的体能必须发挥到极致,才能为人所不能,内家功夫就有这么一套锻炼方法,用其法,远行而不疲,负重而不馁,尽力而惊人,但是这个效果,却不是用类似西方那种用举重长跑之类的方法锻炼出来的,其中的一个诀窍,就在逆腹式呼吸的锻炼。   假定一个现代太极高手和一个古代内家练家比武,假如现代高手技高一筹,比赛获胜,但是若要两人追逐奔跑一两个时辰之后立即相搏,那么获胜的一定是古代那位。这其中的道理就不多说了。   下面还是说说逆腹式呼吸。长距离的行走,是很疲劳的,但是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独自一人长时间的行走,有时候会觉得越走越轻松,好像不知疲劳似的,这就是无意之间激发了逆腹式呼吸功能而气机充沛流畅所致。但遗憾的是这种偶然的激发,却是不能随意重复的。   古人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个现象,经过累代摸索传承,发现看其中的规律,总结出一整套锻炼方法,可以随意激发使用这一功能,而在需要调动人体潜能的时候,召之即来,然后在完成任务之后,采用一般或特定的休补办法回复体能。逆腹式呼吸的锻炼方法,历来是作为镇门之宝的,有些门派确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依然,只知道这么传承教授,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就是说,杂在其他功法中教了,还不知道逆腹式呼吸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分存在的。   5、60年代,有位林姓大师,曾经公开介绍此法,惜乎识货者寡,未能广泛流传,以致现在练武术练气功搞修炼的人,知道的都不多了。其实,这个逆腹式呼吸,和前面所说的起踵息,有些联系,简单说起,留待有心。   说了半天,可能有人会说智邦吊尽胃口,一点实际的都没说,比如到底逆腹式呼吸是怎样的,怎样锻炼,很遗憾,此种锻炼方法文字实在不好说明白。但是可以透露一点,学练逆腹式呼吸,刚开始发动的时候,和刚学长跑跑到一两千米时遇到呼吸极限的感觉差不多。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智邦为什么在讨论站桩的秘传的帖子里说这个了吧?!从这里体会,不难一窥奥秘。   关于站桩的秘传,拉拉杂杂的说了好几段,看似散乱,有心...

医盲:传统健身杂谈——通督

   论坛上近来讨论周天、通督的帖子不少,观点也有多样。医盲一般没有跟帖,这是因为东家说东家的,西家说西家的,都是以自家的观点在说话,实在是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你跟那个师傅学,就按那个师傅说的来理解就好了。周天啊通督啊等等,的确是修炼家常常碰到的问题。   医盲既然接触了传统锻炼方法,肯定也会接触到它,那么,医盲也不妨说说自己的理解,为的是给大家增加一点谈资而已,因为各人修炼,还得按照本门的东西去玩,别人说的,得己心的赞同两句,不得己心的高兴是反对两句,不高兴时理都懒得理,都是自己的权力。   其实要谈通督之前,有一个必须要谈的问题,那就是气。   近代称修炼为气功,也借用了气之一字。若是连气的概念大家都没说到一起去,想把通督说到一起,恐怕是非常难的。虽然这么说,医盲这里也不想对气的概念加以探讨,只是提出来,供意见相左的人籍以自我思考而已:原来我和他的观点不一样可能是这个原因哦。   有几个问题常见大家讨论,医盲试说说自己的见闻和理解。   1.任督二脉不通吗?为什么还要打通任督二脉?   答:任督二脉,一般健康人是通的。为什么修炼家还要打通任督二脉呢?因为按照传统理论,一般人任督二脉是阴升阳降也就是任升督降,这样的运行轨道是耗散的。而修炼家所要做的是逆行是要收敛,是想要返回先天状态,所谓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所以锻炼通督或周天功夫,叫逆行周天,因为一般人不去考虑任督周天的顺逆,故一般说周天,都是指逆行周天。   2.周天通了以后能封闭吗?   答:这个问题论坛上有人已经回答的很好了。通难,保持更难,想不通则太容易了。若是修到不用保持而保持的程度,你也不会提这种问题有这种想法了。世人都道神仙好,只是------,只是------,只是------,,,,,,有很多比方都很好玩:身体好了,你还想返回生病的状态吗?你中了六合彩还想返回穷光蛋的生活吗?   3.正常人身上的经络本来就应当都是通的,你们怎么还说要练通全身经脉?   答:对啊,要是不通,这个人非病即死。但是,练功的人,一,在经脉里面流通的东东还是有些不一样的,这就是前面医盲说对气的概念的理解的问题。二,这个通,也有被感知的意思在内,一般人是感知不到或感觉到极少极浅的,而修炼后可以更多更深的感知到(医盲的内审外察一文中说过相关观点)。   有看过道家关于修炼的书,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观点:人先...

医盲:传统健身杂谈——三重功夫

   提起传统功法,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重功夫的名词,但是真正的这三重功夫到底是怎样分类的,所练所化的到底是什么,不惟一般的修炼者说不清楚,只怕各门各派历来许多高人,也都是理归理,事归事,难以连贯。只要是讲功理,就把前人各种理论一股脑都搬出来,不管用不用的上,先来个先声夺人,高深奥妙先吓着你,你要是再深究,就用你修到那里再说来搪塞你。这样说,有人可能会说,别人都不清楚,就你智邦清楚,就你高明是吧,非也,其实古代大师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只是后来人理解不同,就各自为政,最后越传越远,不知所云了。   智邦这里也只是整理一下,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希望一家之说,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首先,古代精、气、神三个基本概念一般都是认同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实修过程中,大家又把这个给忘记了,下面来说说。   精气神,严格说来分为先天后天,那么三变为六了。   一般修炼,当然是从后天开始,那么,精,是指人体精微物质,精到什么程度呢?精到现代科学还没有定论的程度,什么肾上腺激素氨基酸蛋白质的说什么的都有,猜想很多,既然暂时没有定论,那么暂时只好还是使用古人的名词。精,且说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解说起来就更加的玄妙,所以暂且不说);   气,当然也先说后天之气了,这个气就更微妙,现代所说的气功,主要就是说的他,现代科学一样也没有破译他,那么也就只好先用古人的名词,按照古人的思路,气,就是精之能量,物质之精释放出的能量,所以这个气是无形无相的,一般人可以感觉到但是无法看到;   神,这个神,也是说后天之神,说白了,就是意识。但这里和现代科学又有微妙的区别,根据唯物主义,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人脑所产生的机能,只是一个机能而已,但是中国古人是这样认为的:神,是精之信,神一方面靠精微所养(精释放的能量供给神运动所需,所以一般有说动脑筋动多了伤神啊,动脑筋更消耗体力啊之类的,其实就是因为意识的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这个能量来自人体精微物质的气化反应,所以说,动脑筋和体力劳动消耗的体内物质是不一样的,它消耗的是人体更精微的物质,根据一般的理解,一般粗糙的营养要变成精微的营养,这个转化比例是很小的,民间常说三碗饭一滴血,虽然现代科学可以证实并非三碗饭的营养才能生出一滴血,这句话其实说的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粗糙的营养要好多份才能浓缩成一份精微的营养。...

医盲:两种整劲

   习练拳术,首求整劲,非唯内家。   整劲是拳术是否入门的标志。没有整劲,拳术不能称之为术,更不能称之为艺。充其量称之为搏杀,用俗话说,叫博傻也很恰当,就是一味比蛮力比抗力比天生的机敏。   整劲之为劲也,可以其羸弱为刚强,可以变弱小为强大。   外家拳也讲究整劲,在一定程度上以整劲的应用熟练程度为极致,而内家却以整劲为入门。当然同为整劲阶段,并不是说内家的初级整劲就比外加的熟练整劲高明,就好比你用刀我用棒,刀虽锋利,棒亦勇猛,并非刀用小力即可伤人就一定打得过用大力才能伤人的。   具备整劲的人,在和不具备整劲的人,在揉手时最容易观察出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发劲打飞出去的时候,有一种是化劲后攻其失衡,有一种是直接接发,这种就是整劲的典型表现。   当然,通常外家的高手习惯直接用整劲打人,而内家拳手,通常都是化而后打或化打同时,不会直接去“浪费”整劲去发人,不是不能,是不为也。   今天聊的两种整劲,通于内外两家,也就是说,在锻炼和应用的时候,内外两家都有类似的方法,只不过锻炼和应用的方式不同。   一种是由根到稍的整劲,通常外加用此方法居多。少林的发于足、形于背、达于手,就是一种典型。这种整劲要求人体的肌肉、骨骼、气息乃至内脏气血,都适应这个力学传送的要求,不管是发力还是防守。大家通常看到的表演,比如推碑之类,就是这种劲力的进攻性演示,而千斤坠之类的则表现为稳若磐石般的坚固。   这种劲力的锻炼方法,被民族英雄岳飞兼收并蓄,发明了中国拳术史上有名的岳氏双推,进而影响到少林拳术向内家拳术的转换过程,形成内家拳术的一大流派。在拳学的互相学习发扬过程中,少林心意把,就明显的带有它的痕迹,而成为少林的看家秘传。   陈式太极的一身备五弓,也明显的带有这种交流的痕迹。   还有一派的整劲,是以腰腹为中心,劲力由中向四稍,由四稍向中心的聚散方法。不管内家外家,都有此类锻炼的方法,过去流传于河南济源一带的少林俗家一派的大周天功,这种方法表现的尤为明显。现今流行的内家拳法,也大多以此种方法为锻炼手段。只不过,不是用医盲的这种说法而已,但是习练过的人,可以贯穿的回忆一下,你所习练的内功心法或者说用劲心法,是不是这样的。   再简单的说一下,也许更好明了。   当你要发力的时候,应该明显的感觉到劲力有腰腹而起,上达于臂,下撑于足,身如劲弓,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往...

医盲:传统健身杂谈——站桩的高度

   站桩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从古至今,被各门各派所广泛采用。武术的,健身的,养生的,修道的,都无一例外的把站桩纳入自己的锻炼体系。   各门各派又由于自己的理念、目的、方法的不同,使站桩繁衍出各种各样的练法,所产生的效果(结果)也是千差万别。   同时,各门各派也形成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和诀窍,以达到不同的锻炼目的。   医盲一向喜欢说共性的(当然也是一己之见)的东东,今天要说的,则是站桩的一个最简单但又最基本的问题:站桩的高度。   站桩,高度不同,用力不同,锻炼的细密程度不同,锻炼的效果就不同。一般来说,站的低,费力气,其气粗,练意少(静的程度),反应快,站的高,用力少,易放松,易入静,其气细,再加上呼吸、用意以及配合功法,锻炼效果及功能也不尽相同。   那么,抛开特殊的体验和功能,我们锻炼,仅从站桩的高度来说,到底选用什么高度,或者说,怎么高度的切入,能发挥出最好最快的效果呢,站的太低,超负荷未必能达到最佳锻炼效果,站的太高,又担心健身效果太慢,尤其是年轻力壮之人,在经历心智还没有接受或爱好静谧的锻炼方法的时候,怎样找好站桩高度的切入点???   其实前人做过很多探索,并且各派都有自己的传承和习惯,比如太极,过去冷兵器时代,练太极也是要真刀实枪的闯江湖的时候,传统的锻炼是少不了低架的,只是到了养生的时代,高架才成为主流,随之而来的太极技击也更趋向松空奥妙。   废话不说了,言归正传。今天介绍的内容,过去是很多流派密而不宣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也不应该成为秘密,虽然如此,到目前为止,这个方法医盲还没有在任何报章杂志网站看到介绍,也就是说,据医盲所知,这里是首发。   也许看官着急了,有这么好的东东,你就别卖关子了。呵,其实还是那句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张纸。因为太简单,但的确很管用,所以怕平淡说出被大家忽略了。看好了,一句话:起跳的高度!   虽然真传一句话,还是需要简单解说一下:大家可以做个实验,原地起跳摸高,大家都做过的吧。对就是这样,当你原地起跳摸高,就会下蹲,然后尽力向上跳起,这时候,你注意了你下蹲的高度了吗?这个高度,是最适合你当前的体能体力的高度,是最能发挥你潜能的高度,也就是说,作为站桩锻炼,这个高度就是你的切入高度!   真传一句话说完了,不知看官怎么看待和评价。这里补充一些,供有兴趣者参考:两脚的宽度,应该是多宽才是最适合...

医盲:传统功法健身原理之三——呼吸与健康

   自然赋予我们各种资源营养,供我们生长发育,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摄取这些营养的重要性。水、各种食物,对于动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一定程度上,人生似乎就是在为生而生而忙。   但是,在诸多维持生命的因素中,我们往往只关注饮食,因为那是需要劳动才能取得的,而忽略了对于我们生命来说更加重要的一项,呼吸。   虽然呼吸对于我们来说,重要性都知道,比如人可以不吃饭而存活几天乃至几十天,而没有水则坚持不了那么久,所以我们努力去取得水和食物,而把离开几分钟就会死去的空气,因为来的太过容易,却不管不问。   但是我们的祖先却发现,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后,要想健健康康的生活,这个呼吸的作用,则比饮食的作用更加大,也就是说,通过对呼吸的锻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努力改善饮食对身体的影响来的更大更深入。   现代医学也证明,呼吸,是人体形成代谢的推动力。   人初来到这个世上,是深吸一口气,启动后天枢纽,激发后天代谢功能。人最后离开这个世界,则是长吐一口气,泄尽最后一点生命。   有人问先哲,如何是生死,先哲曰,呼吸间。那么我们在讨论健身的时候,若有人问,如何是健康,智邦答曰:呼吸间。   我们健康,呼吸就平稳深长,我们生病,呼吸就偏盛短促。我们呼吸正常,身体就健康,我们呼吸不正常,身体就生病。呼吸就像生命的晴雨表,不但反应生死,也反应生命的盛衰。   我们的古人,把呼吸形容为橐龠,也就是说,是生命之火的鼓动力,推动力,表现力。   我们的古人,在长期的健身实践中,总结出完备的呼吸锻炼理论和方法,为后人留下无尽的宝藏。   可惜的是,子孙后代们在追逐锦衣美食之余,把前人的精粹弃之于不顾,当身体出现疾病时,忘记自身的橐龠,反倒向身外追逐仙丹药石,甚至化学药剂,机器刀具,希望让生命之火正常的燃烧并延续,把自身无尽的宝藏和潜能却抛开一边。   呼吸,是健身的催化剂。

医盲:传统功法健身原理之二——情志与健康

   我们的祖先曾经高度总结的五劳七伤(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渭五劳所伤。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解伤志。),五劳七伤,其实就是在阐明积劳成疾的道理,七伤更是对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做了概括总结。   现代科学也已经研究证明了情志对健康影响具有其科学性。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是受肌体五脏六腑精微能量作用于大脑而产生变化的,<黄帝内经>中"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更是直接指出情志的产生,是体内脏腑精微所生,中医学说里面,肾主恐,脾主思,肺主悲,心主喜,肝主怒,说的就是脏腑的气血盛衰、精微多寡,对人情志产生的影响,按照现代医学认识,人体血液中的各种不同物质的含量不同,产生对大脑的不同刺激而影响人的情绪变化。脏腑精微影响情志,反过来说,情志变化,也会影响到脏腑气血及精微的变化,这时一个互动的关系,所以情志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脏腑精微的运化,当这种影响过于猛烈或延续的时间过长,对脏腑的影响达到人体无法调适的时候,那么身体的病变就会发生。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的故事,若是真实的故事,就是这一理论的佐证,若是文学家言,那么该文学家也是精通医理的大家,才能写出这种情形。   还有一种是意念对身体的影响,良性的意念,会使人体气血向好的方面运行,而不良的意念,则会影响体内气血的正常,现代科学也告诉我们,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意念,对我们健康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也是这个理论被广泛接受的表现。现代医学也证明,胃溃疡等消化疾病,就和长期焦虑密切相关,这说明情志与健康息息相关,要想获得健康必须注意调养好情志.关于情志与健康的话题,因为有很多相关资料可以参考学习,本书大段大段的展开浪费大家的时间,只是要大家建立这样的一个观念,剧烈的情志变化或长期的情志偏盛,会对肌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医盲:传统功法健身原理之一——姿势与健康

   在前面我们谈到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身体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   在这些不良习惯中,身体的姿势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并且,锻炼,首先要改变的,就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不良姿势。   姿势与健康,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这里我们并不是从科研的角度去阐述他。而只是想通过简单的介绍和比喻,让大家知道姿势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从而接受我们所说的健身理念。   智邦过去爱好传统健身,四处寻师访友。就曾听一位老师说过,姿势能致病也能治病,大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意。   姿势,对我们的身体,是如此的重要,可以说,不良的姿势对于我们健康的的影响程度,超过其他很多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但是我们往往乐衷于去分析病菌、气候、饮食、空气等等致病的因素,而忽略姿势这一个潜在的杀手。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介绍健身理念时,首重姿势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内气血的流动,是有其通道的,比如动脉静脉淋巴管气管神经等等,还有尚未被证实经络,这里我们简称为气血通道。   我们想像一下,这些通道就好比一根根橡胶管,当其自然放置的时候,他依靠自身的弹性而保持管道的通畅,但当他受到外力挤迫超过他的弹性力量时,其管道会产生变形,其通量就会发生变化(通常是变小,因为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截面积最大),人体气血通道如果受到挤迫,其通量也是一样的会变小。好了,我们知道,身体的组织,就算一定时间内气血供应不足,也不致引起病变,这是因为有一个度,在人体调适能力的度内,人体是可以自动恢复正常的,就好比我们睡觉时手压麻了,只要拿出来不再压迫,过一会就会恢复原状,如果用绳子紧扎在手臂根部,只要时间足够长,那么整个手臂都会因为缺血而产生不可逆转的坏死。   就是说,如果在力度和时间上超过人体调适能力的度,人体就会受到伤害,而且这个力度和作用时间之间的关系是相乘的关系,比如,大的力量短时间的作用超过一个度,我们会受到创伤甚至流血骨折内脏破裂等等,小的力量长时间的作用,则往往会对人体产生慢性的伤害。   气血的运行受阻,但是又不至于马上受到伤害,那么其结果就是对人体产生缓慢的伤害,比如某段气血通道通量变小,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气血需要,人体就会安排其他的通道来供应肌体不足的气血,当受挤迫的气血通道恢复正常,其他气血通道的工作压力才会减轻,如果这个力度和时间造成的影响,人体可以调整过来,那么可以说,未对人...

医盲:也来谈谈太极拳的锻炼

   很多同学习练太极拳,也有很多同学希望我讲讲太极拳锻炼的心得,其实早就说过我对太极拳并没有踏实的学习过,要讲,也只是帮助大家从健身的原理上来对太极拳多一个角度的理解。   至于对或不对,对大家有没有帮助,则需要大家饮水自知。因为只是提出自己所学所练及听说过的,和别人传授、理解的不同,甚或相反,都是正常的。   所以,作为一家之言,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不希望讨论,更不是争辩,当然更不要讥讽和谩骂。   我们从正、整、松、脱、串、、、、、慢慢的谈开。   正,就是端正身姿。   习练太极拳,首先应该调整身姿。有的人用调整间架结构,有的说是调身等等,简单的说,就是要正身。   正身是首要的,必须的。那个太极拳老师教授太极拳,一开始不给学员调整身姿,可以说就不是规范的教授,是忽悠,是公园太极,是太极操。这样的太极拳和一般的肢体运动,锻炼效果区别不是很大,有所区别也仅仅是安静一点,缓慢一点而产生的稍深入的健身效果。   正身的要求,非常的细微,我们在健身的原理姿势篇中谈到的,从练拳的角度讲还远远不够细微。有些要求还和练拳的要求不太一样。这是因为,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有其特殊的锻炼目的。   正身最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站桩,一般老师通常是从无极桩开始教授。   为什么要求一定要有老师教授呢?因为有些要求,不是你按照书本的要求去做就能做到的。   在老师教授过程中,老师不但要帮学员矫正身姿,而且还要学员在自己身上来摸来体会,这样学员才有切身的感触,才能慢慢的做到位。   比如正胯,怎样叫收胯,怎样在收胯的同时又要敛臀,这样一对“矛盾”怎样处理好,这样才是正确的到位的,没有老师多次示范、矫正,是很难有所体会并保持的。   关于正,   比如正头,很多老师都讲过,什么头顶悬什么虚领顶劲什么颈椎对正,对于自学者来说,对不对,心里是没有底的。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尽量保持竖直端正,就算不错了。   看过有篇文章说,头部要求就好像坐正了打盹一样,头在脖子上晃晃悠悠游的中点,就是最放松最佳的位置了。这样说似乎不错,但是忘了一点:就是一般人因为长期错误的姿势习惯,已经是不正常姿势很舒服很习惯,而正确的姿势反而别扭,这就需要有一个纠正习惯的过程。   就是说,在锻炼伊始,首先是要纠正不正确的姿势习惯,慢慢把不正确的姿势改掉,让正确的姿势成为习惯。而这个过程,则是一个很不舒服的过程,...

医盲:给人治病的基本手法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朋友一再提起,要求了解自己锻炼后,如何帮助家人治疗疾病。   医盲倒是倾向于鼓动家人、教家人自己练功最好,为什么?因为致病的环境没有改变,靠外力治疗,总觉不是根本之道。   但是简单的治疗方法了解一下也很有必要,不但在家人不适的时候,能够出一把力,并且在家人能够参与锻炼后,提高锻炼进度。   要详细讲,一本书也写不完,所以只是目录似的简介,给有心人参考,给想学的一个思路。   我们自己经过站桩也好,通臂也好,练习内家拳也好等等,自身的生命场能加强了,就有能力去帮助家人。以前的帖子曾经提到过,站桩、通臂后再给家人揉揉拍拍,效果会不一样,道理就在这里。   当你锻炼能坚持半小时并能初步放松、静心后,能感觉两手的热力,你用这个热力给家人施术,会有良好的效果。就比如没有经过传统功法锻炼的人,当家人肚子受凉、脖项受凉时,你用搓热双手的帮他按摩,他会感到很舒适,同样的道理,经过锻炼,热源热力或更有效率,若有一定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方法一:熨   就是用你的热手,精神专注的熨烫患者的不适部位(意念上可以强化自己掌能辐射润满患部驱邪扶正)。通常对于寒症有立竿见影的舒适效果。   方法二:震   仿佛掌击患部,但是触体既停(需要锻炼一下,不要把握不好把患者打痛了)。同时意念专注,仿佛利用掌的热力和掌与患部间压缩空间的力量,将患部不良之气震散、震出体外。通常用于治疗久积之邪。   方法三:抓   俗称神仙一把抓。简单讲,就是精神专注,想象手上能量如无形之手,或想象自己的手直接深入病人患处,将邪气一把把的抓出来,然后扔进地底。这种方法适用性很广,对于急症往往有奇效,对于淤积之症也有很多令人称奇的病例。曾见过脂肪瘤当场消失的案例。对于虚证或体虚之人,常常还在抓之后,予以适当熨补。   方法四:通   这就比较简单,就是沿着患者经络熨摩,倾向于经络的疏通或整体调理,也可用于帮助他人练功。   方法五:揉   同于一般按摩。如前四项一样,较一般按摩更强调自身的热力以及精神专注,而不是过分强调手法   另外还有许多方法和延伸的方法,多为针对性的,比如点、针、碎、捏、引、罩、合、环等等,各凭传授和心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各种手法,并无定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另可参看关于按摩是否会沾染所谓病气的回帖,记不清在哪了,各位自行找找吧)。   自己锻炼...

医盲:乱点内家拳

   不是教授内家拳,也不是研究内家拳。主要从太极入手,有关联到其他拳种时顺带说几句。   只是想从一个简单的角度,让初学内家拳不得要领或久习内家拳不知所云的,换换思路,找一个契入的机会。   这样的话,可能很多说法并不符合所谓拳理,会被真正的练家拍砖,故称乱点内家拳。   没有大纲,顺嘴而说,前后可能不搭,本来不打算开讲,更没有系统讲的能力。   但接触到一些久练不得其法的练拳人,这样带一下,很快上路了,故此做一家之言乱说,不服法律责任,并准备好头盔接砖。   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已经有很多文章说过。   这里,先强调第一个区别特点:内家拳强调用身体打拳,而外家拳常常用肢体打拳。这点不展开,练拳的都知道。   外家拳多讲究肢体肌肉收缩伸展的力量速度击打敌人,而内家拳则强调用体重,用身体的动能势能打击敌人。这也是外家拳向内家拳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   我们假想人体是一个固体,被一定力量用一个速度加速度推动,撞向敌人,对就这种力量。想象一下汽车撞人,应该就明白了。   当然作为拳手,撞人后没必要继续保持速度加速度前冲了,那么撞倒敌人后,就停止,不再浪费气力。嗯,再想像一下汽车撞人了紧急刹车。   然后,研究什么情况下撞人对对方伤害最大或对自己的反噬最小,一般认为,撞实了就急停,就刚好。   好了,大家看到许多练内家拳的都有这个训练,最典型的应该算是形意拳的虎扑了,少林拳的双推掌其实也类似。   有的拳术演变史研究结果说,岳飞双推掌是内家拳的鼻祖,是外家发展为内家的发端。   当然,虎扑也好,双推掌也好,其中还有许多细节技巧,以后聊到相关技巧时再说。   既然人体做整体的固体状的撞人,接触敌人的肢体啥的就应该尽量或完全没有缓冲,以免抵消传部分递到敌人身上的动能势能,已给敌人最大的打击,这个就是整劲要求的发端。所以整劲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整体的固体状的,更进一步,才是所谓一动无有不动的弹簧似的缩展。这个以后遇到再聊。   再聊虎扑。   人体毕竟不是汽车,可以平行于地面加速前进。也就是说,人体前跃,是有起伏的,起伏,就像抛物线一样,有上升阶段,有下落阶段。   如果在上升阶段撞到敌人,动能势能貌似没能发挥最大效用,但是这是如果敌人也像固体物一样,那么极容易被掀翻。但同时如果敌人抓住我在半空的时候打击我,我也因为无根而容易被掀翻,所谓半渡而击是也。   如果是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