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教授内家拳,也不是研究内家拳。主要从太极入手,有关联到其他拳种时顺带说几句。
只是想从一个简单的角度,让初学内家拳不得要领或久习内家拳不知所云的,换换思路,找一个契入的机会。
这样的话,可能很多说法并不符合所谓拳理,会被真正的练家拍砖,故称乱点内家拳。
没有大纲,顺嘴而说,前后可能不搭,本来不打算开讲,更没有系统讲的能力。
但接触到一些久练不得其法的练拳人,这样带一下,很快上路了,故此做一家之言乱说,不服法律责任,并准备好头盔接砖。
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已经有很多文章说过。
这里,先强调第一个区别特点:内家拳强调用身体打拳,而外家拳常常用肢体打拳。这点不展开,练拳的都知道。
外家拳多讲究肢体肌肉收缩伸展的力量速度击打敌人,而内家拳则强调用体重,用身体的动能势能打击敌人。这也是外家拳向内家拳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
我们假想人体是一个固体,被一定力量用一个速度加速度推动,撞向敌人,对就这种力量。想象一下汽车撞人,应该就明白了。
当然作为拳手,撞人后没必要继续保持速度加速度前冲了,那么撞倒敌人后,就停止,不再浪费气力。嗯,再想像一下汽车撞人了紧急刹车。
然后,研究什么情况下撞人对对方伤害最大或对自己的反噬最小,一般认为,撞实了就急停,就刚好。
好了,大家看到许多练内家拳的都有这个训练,最典型的应该算是形意拳的虎扑了,少林拳的双推掌其实也类似。
有的拳术演变史研究结果说,岳飞双推掌是内家拳的鼻祖,是外家发展为内家的发端。
当然,虎扑也好,双推掌也好,其中还有许多细节技巧,以后聊到相关技巧时再说。
既然人体做整体的固体状的撞人,接触敌人的肢体啥的就应该尽量或完全没有缓冲,以免抵消传部分递到敌人身上的动能势能,已给敌人最大的打击,这个就是整劲要求的发端。所以整劲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整体的固体状的,更进一步,才是所谓一动无有不动的弹簧似的缩展。这个以后遇到再聊。
再聊虎扑。
人体毕竟不是汽车,可以平行于地面加速前进。也就是说,人体前跃,是有起伏的,起伏,就像抛物线一样,有上升阶段,有下落阶段。
如果在上升阶段撞到敌人,动能势能貌似没能发挥最大效用,但是这是如果敌人也像固体物一样,那么极容易被掀翻。但同时如果敌人抓住我在半空的时候打击我,我也因为无根而容易被掀翻,所谓半渡而击是也。
如果是在下降阶段或下降阶段尾期撞到敌人,不但动能势能能较多的传到敌人身上,而且,因为自己离地面很近,不容易被敌人半渡而击。也因为我身体下降过程中如果敌人想托起我全身的重量加上冲劲,是需要倍于我的体重的力量的。
所以呢,虎扑的动作,着力时机就明白了。而且由于我的身体有一个抛物线尾端的向下的冲劲,所以,虎扑的双掌着力时有微微弧形向前下的方向,以发挥身体冲劲的最大效率,虽然这个抛物线很平缓。
把这个原理精研细用,内家拳由此而诞生。这是一派武术研究的结论,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
比如,人们实践总结发现,虽然我是一个整体的撞人力量很大,但是如果我全身僵硬,那么,一来我的速度受影响,而来,我在遭受敌人抵抗或半渡而击的时候,是非常容易被撞翻。
再则,我全身全程用力僵硬,也很浪费体能,并且在落地或接触敌人的同时肌肉再紧张,还有极端距离的加速度功能,打人更猛烈,自己体力更节约,而且,中途更不容易被击倒。
由此,松紧的变换的训练和使用方法就随之产生。松紧变换的程度越大变换的速度越快,打击和自我保护的效果就越好。
不但应用在进攻中,在防守时,也发现,身体僵硬比身体放松更容易被推倒,更容易被击伤。
由此,内家拳的放松的特点也产生了。
不但应用在进攻中,在防守时,也发现,身体僵硬比身体放松更容易被推倒,更容易被击伤。
练拳的无极桩,就要强调拳法的要求,简单讲,就是骨架撑起来,肌肉掉落地,为啥这样?松而不懈。
练拳人的无极桩,有更多的要求,因为要为技击服务。
学拳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老师教授无极桩的时候,会试力。简单讲,就是站好无极桩,从不同方向推动,在一定力度下应该有推不动的效应。这个一定力度,通常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差别。很多时候,学生站了半年一年无极桩,轻轻一推就站立不稳,老师就会说,还没松下去,继续站。
很多情况下,老师教授的并不太得法,或者并没有点破诀窍,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做不能教,使得学生久学不会,产生各种负面想法。
下面点破的这些,不是推不动技巧的全部,但是你经过这样的练习和应用,可以迅速进入体验推不动的感觉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也为练习拳架中的许多迷惑点找到思路。
假设人是一个质量均匀柱体M,当他受到大小为F的力时,产生倾倒。
如果柱状人体的变成这种结构,大部分质量都如吊坠般挂在前面,那么推倒人体所需的力量,一定大于F.
这个我们用中学的力学知识就可以推断或计算。
那么这两个图和我们讲的无极桩有什么关系呢?
你可以简单的做个实验,无极桩站在那里,让别人在印堂或胸前缓慢均匀的加一个力,你体会一下你身体肌肉的紧张次序。或最终哪些肌肉紧张,或被推动的时候,那些肌肉是相对更紧张的。
还有的人为了不被推到而想放松又不得法,结果从腰部打折向后仰倒,这个就更不符合拳学立身中正的道理了。
在受到F力的时候,如果周身僵硬或身体前面因为受敌本能的僵硬,那么來力100%向后作用推动身体。
1.如果AB段如弓般接受來力(也就是相对紧张,也就是维持体形,这点后面的实验大家会体会到),则可以把來力向后下分解,那么推倒身体的平行力就会减小。
2.同时身前段尽量放松下坠,如前图吊坠般,那么对平推的抗力也会加强。
你不妨找个同伴做这个实验,但前提是,可以后面“紧张”前面松坠。做不到也不要紧,后面还有容易体会的实验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
3,这一点就更技巧了,比如你的前臂横在身前承接來力,当对方力来的时候,你的前臂保持空间位置的同时向上滚动,那样,就把对方平直推来的力量,转化成向你的后下用力,这样,向后推的力量进一步分解削弱,而转化成向你的脚下的力量,能被你的腿劲轻松接住,也就是所谓的把來力引向地球。实际上就是把平向的來力,转化一部分成上下的力量,而一般人上下的承接能力,一两百斤是不成问题的,而对手的体重就算全部压在你身上,通常也都在你能短时间承接的范围内,不会立即被压扁。
4,这一点更强调技巧性,就是全身松沉,向下引导来劲,初学更不易体会,就不展开。
通过这几点的操作,你承接推力的能力,已经较没学过没练过没用这些技巧的人,高出很多,而被一般人视为有功夫的人了,可以有令人惊奇的表演功夫了哦。
但是,虽然有技巧在内,但是放松功夫的好坏,还是直接影响表现效果的。
所以,练习内家拳的人,习练无极桩是绝对有好处有帮助有作用的。
明白了以上道理,你在习练无极桩的时候,将不再迷迷糊糊的站,而是应该明白道理,并且逐渐的分区块找到松的感觉,进而学会放松。
身体前后的实验,还没站到一定松的程度,不容易体会前面讲的几个技巧,那么,为了让大家更快的明白道理并体会的上述所说,我们下面用身体左右受力的情况来做实验,基本上,人人都能体会到,并且能够加深对拳架的理解,解决练习拳架中的一些迷惑。
无极桩,身体慢慢左或右平移,移到重心在一个脚掌,而另外一个脚完全不支撑身体。所谓平移,就是两胯的高度在移动重心的过程中尽量保持水平,为什么?以后可能会讲到。
这个时候,非支撑腿的放松的感觉很重要。你仔细体会一下,它用劲了没有?对地面产生了多大的劲?应该是它的自重,并且因为它是倾斜的,这个自重力还要分解。再画个图吧。
另外一条腿,就像靠在柱子的一个棍子。不支撑体重,并自由落体般的放那。
初学太极的应该好好体会一下。打拳当重心在两脚之间变换时,你应该充分的去体会承重脚也就是实脚向虚脚转换过程中,力量逐渐减少到最小,比如完全转换成虚脚,那么虚脚仅仅只需要承担一条腿的重量的向下的分解力,就好像这条腿是挂在胯上或靠在身上一样。
为什么强调这个呢?因为很多初学者实脚转虚脚的时候,不是实脚支撑力量慢慢减少的过程,而是实脚加劲把身体撑向虚脚方向的过程。而这个在盘架过程中,是需要改变的用力习惯。
也就是说,身体向虚脚转换的过程,是实脚慢慢松过去的过程,而不是蹬过去的过程。
这样锻炼,你才能慢慢在拳架中体会松胯松腿。
点了上面一点,再继续做实验。这个实验说明的问题更多,需要多加思考才能有所得。
为了18楼的图的试验更方便操作,我们看这个图。
无极桩转成单腿承重一腿虚悬的状态,我们伸出实腿侧手臂,让人F方向慢慢施加一个推力。
或者,你自己一个做这个试验,你伸出的臂滴在墙上,手臂和墙之间可以把家里称体重的平板电子秤放中间测量手和墙之间的压力。
保持支撑腿和虚腿不变,应用前述的几个技巧,比如,完全放松直立,不给电子秤加力时,有意给电子城加力时,放松身体受力侧加力时,手掌用力方向倾斜向上一定角度时。。。。看看电子秤读数的变化。记住这时候,那条虚腿保持不加力状态,你可以先把它悬空,免得习惯性用力蹬。
如果有人配合,让配合的人体会抵抗力的大小变化。
上面所说,就是图中绿线是着力线。
把虚腿落地,慢慢让它承受力量,注意这个时候,你应该让实腿慢慢的减小支撑力。直到,全部由虚腿转换层实腿,实腿转换层全虚甚至悬空。也就是图中红线变成着力线。
这个时候,习惯性的身体应该僵硬,要不然,身体就会变形。然后,像16楼那样添加技巧。观察电子秤读数的变化。第四点技巧做不到先不要勉强。
在做红线左边身体部分尽量放松下坠的时候,就有一个最低限度。这个最低限度就是,保持身体这个结构不要变形,然后不该用力的部分尽量的放松。也就是,红线部分就像一张弓绷着维持体形,然后其他部分如黄线尽量松坠向下。
就这个弓,稍加思考,就可以帮助理解太极拳理论中一身备五弓之类的东西。
初学的时候,五弓不能一下子备齐咋办,先从主要的锻炼起。什么是主要的弓?受力点和起力点(通常就是实脚)之间的弓就是。有人要说拳势中每个动作都不止一个受力点咋办,抓主要矛盾,一个个的体会,慢慢的达到周身弹簧的境界啦。
来,再给一点。
在这个姿势试验中,我们比16楼多加一个技巧,就是用上那几个技巧之,加一个,尾闾也就是胯部用意指向來力方向或加力者脚下,这是你的身形还是保持不变,胯部并没有向用力方向增加位移,这是你可以感受掌上力量的变化,或观察电子秤的读数变化。
这个在内家拳中,就是所谓的那个啥,叫法很多,问自家师傅吧。
保持这些技巧的力量,并形成习惯,然后加上速度的话,打击敌人就不单单是肢体伸缩的力量了。
并不是仅仅化劲才叫内家拳啊,打起人来,内家拳力量并不小。
某些内家拳中讲究的硬打硬拼无遮拦,是要用这种整体的劲力来实现的。
前面讲的虎扑的要领中,把这几点加上,你的虎扑当有不同面貌。
那么,无极桩训练中,加上重心左右移动的训练吧。要领前面说了,实腿松过去,胯平移,不要起伏。体会两腿交替完全放松的感觉,以及腰胯松紧转换的感觉,以及,肌肉松坠的感觉也可以慢慢体会出来。
有人说,陈式太极拳讲究裆下尾巴骨微走下弧啊,和你说的平移是否有矛盾啊?!
其实大家仔细观察,通常人两腿虚实变换时,由于实腿蹬劲的习惯或腿部省力的习惯,尾闾走的是微上弧线,而且多数弧线并不圆滑,这样的起伏,极易被敌方所乘。
叫他平移的时候,也往往是走上狐,但他自己感觉好像是在平移。这时候使用矫枉过正的教授法,让他走下弧线,他才往往走成平移。如果这种教学法流传过程中没有交代清楚,就会把要领变成走下弧而传承下去。
我曾和有些陈思拳友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如此,有人认为走下弧后半段微微向上更有利于腿劲的发出等等不一而足。
但我仍然建议,按照平移的要领来锻炼,其中原理很细,不作展开。各位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按照各自的传承习练即可。反正,先克服向上起伏的毛病再说。
虎扑或双推,早期多是大弓步,身子身体前倾与后腿成一线以让劲力尽可能透出,但是因为前窜的劲越大,刹车时前腿受到的冲击就越大,锻炼过程中,多有不得要领膝盖受伤的。
慢慢的演化,大弓步变成小弓步,甚至虚步,前倾变成了正身。
网上搜几张图,看看不同之处。
双推变成单手的话,外形上,是不是有点像劈拳或搂膝拗步之类的啊。
那就扯扯劈拳
发现不一样了吧,双推正身向前,劈拳斜身向前,那这个斜身怎么变过去?
回忆虎扑的动作特点,前冲小抛物线下降刹车的时候,击向敌人,那是正身的。
现在改成单手了,当然也可以正身打击敌人。但是,还没有发挥更大效能,或说还有加力的可能。
那就是加上转身的速度。本来,虎扑的速度V1,在单手虎扑时,在要接近敌方时,身体迅速扭转,推动单手向前,设转身推动手掌的速度是V2,那么打击敌人的速度将从V1变成V1+V2.
但这时也会带来一个问题,你的单手能够承担这么大的冲击力吗?也就是说,当你用身体的质量以V1+V2的速度击向敌人的时候,你的单把臂能够承受吗?
不能承受,又要发挥这个力量怎么办,没办法,锻炼它的承受力量吧。方法很多,从三体桩,打沙袋、打墙打树管你打什么,还可以模仿前述实验,用三体式推墙站桩,记得用上那几个技巧哦。
这时你注意和三体式站桩的区别,三体式或劈拳定式是刹车式哦,前腿承担非常大的力量啊,推墙站桩的时候,前腿是不着力的,而是后脚和前掌成为弓的两端,其他地方,松沉松坠。
这时候,你发现没有外力和有外力的区别了,或者说,你琢磨到,练法和打法的区别了吗?!
网上找张三体式的图,画上两条线,锻炼过程中注意体会其区别。
不受阻挡刹车时和受到阻挡时。
有一个问题本该在前面先讲的,就是前掌受力后,前腿变虚的问题,讲到这里才发现铺垫不够。
其实呢,也很简单,变虚后,是自然松坠的状态,这时候,他有一个探头的作用,也就是当需要他用力支撑身体平衡的时候,他会立即不变形的变成实腿。什么时候呢,就是敌人的力量没有了的时候,敌人被打倒了,闪开了,把你的力化掉了,改变了等等,这个时候你瞬间回复练法的状态,保持自身的平衡,然后在因敌变化。
注意哦,包括前面说的双推也好,劈拳也好,搂膝拗步也好,都不是教具体练法哦,具体怎么练还按你师傅教的来,我这只是帮你开开思路。但你受力后姿势对不对,倒是可以如此这般检验一番。
好比汽车急刹车或正面撞车,调校的好的,就是正的,调校的不好的或中心偏移的,就会甩尾啊漂移啥的。
比如头顶脊柱尾闾一线是一根桅杆,那么船移动的时候,这个桅杆一直是直立的,这个在太极拳歌诀里有讲的。至于船动,是因为风吹还是水流,你在拳架中慢慢去体会,太极拳让你慢慢打,也有让你细细体会的用意。
形意之初,其根是整劲,至于怎么发挥这个整劲,就是各种式子锻炼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不唯形意,用身体打拳的内家特性的拳种,莫不如此。
崩拳,直进也好,暗含挑劲压劲拧裹劲等等也好,在因敌而用,而变,不唯崩拳本身的变化,崩的过程中,随时劈钻横炮都是临机而变,并非非得一式用足而还。其余诸式,莫不如此。
但其实,能在搏击中,式式临机用足,已是好手,随时听劲化劲变劲,非高手不能。
造成驼背的练法,是过去基于实战的理念造成的。现在武术的养生功能越来越得到发扬,这种状态正在被逐渐变化。另外,追求技击的偏性,造成气血的偏性,也会造成类似结果。
斜中正,你可以仔细去看看他的重心。在推手中你也可以体验到,后面放的越松,前面可送出的越多,而且,你拿住对方越多或对方顶的越多,你也可以欺的越多,就像天平一样。
从攻击的角度讲,全身扑过去,并且身体成一条线的击打敌人力量最强大。但是保护可能就相应易出现破绽。在依然能发出全身劲力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稳固,这在技巧上是一个进步。
来看看太极拳谚中“要点不要面,要面两不便。偶尔面对面,及时松开变。”的要点不要面,从已经点到的部分来理解,就是受力点接住,受力点和落点(这个图是脚后跟)之间的弓撑住,然后,其他的地方,松,松,松,坠,坠,坠,,,,,
有的门派说法是接点紧全身松
这就是“要点不要面”在这个应用里的应用,在以后的很多应用里,都有其应用,有机会遇到再慢慢说。
什么是要面了?受力点的那面都紧张了,就叫要面了,就会被人轻松推出,也就是说,你的反抗是无效率的,一是用力的方向技巧错了,二是把功用来内耗了。
你自己站在那里运气努力全身紧张肌肉绷紧啥的,和别人有什么关系?
平移训练,稍有感觉体会后,就可以在整个拳架中,每一动的重心变化中,去体会这种虚实变换,用不了多久,也许你多年练拳而不得要领的松胯、稳固、松沉、身如桅杆脚如船、丹田劲等等慢慢就会有体会。所以,再次提醒久练无功者,不要轻视。
整劲,只是基础中的基础,并不是你有了整劲,你就可以打得过别人。
整劲,你有定桩的整劲,动中不一定能发挥。你有动中的整劲,不一定有实战时机的把握能力,这样,你和没练过拳术或和那些练习肢体搏击技艺的人相比,并不见得有什么优势。而且,当你刚刚养成整劲习惯所谓节节贯穿时,如果还不会节节松开,或不能在该松开的时候松开,在被别人反乘的时候,可能摔得更脆更重被打的更直接更穿透。
其实内家拳的不传之秘,是在其训练过程,而并非只是所谓秘诀口诀神功之类。如何训练出整劲,如何在动中、实战中应用整劲,过去都有整套的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训练步骤。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东西在传承中丢失、淡化、异化了。
因为失传严重,那些目前还掌握部分训练方法的门派中,把整劲训练当成无上法宝,结果造成唯整劲思维,终其生追求整劲的单一效果,而不注意或根本就没能传承把整劲训练到实战应用中方法,造成诸如内家拳不能打或到底能不能打的质疑。
其实整劲说穿了及其简单,就是周身的架构不变,并在运动、受力状态下保持。因为架构保持不变的细腻程度、松沉的程度、应用的反应速度不同,而造成功力的差距。
而这,也是内家拳站桩、试力、推手、散手训练的目的和核心。是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的。
所谓不能打的内家拳,肯定在这诸多训练环节中,有缺失有不足有遗漏才造成的。
走下弧,前面讲过,更可能是矫枉过正的训练方法。
一切都是相对,没有止境。这也是功夫高低的区别之一。
上面讲到,在内家拳术的训练过程中,每个过程,都有其独特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目的。
在这诸多的训练过程中,通常都是把一个过程训练到一定程度,再继续下一个过程。但是并不是要求把一个过程训练到登峰造极才能训练下一个过程。师傅会根据传承和自己的经验,以及学生的领悟程度,还有教学的目的,分别的教授。
比如早期形意拳,所谓形意一年打死人,那是要快速培养实战人才的,要用于战场、用于走镖等生死相博场合的。而现在你看擂台上练习形意多年的人,一出手就变成了拳击、散打,除了一开始摆出三体式让人知道其是形意门外,打起来,很难看到形意的特点。这就是传承、训练方法、训练目的不同造成的结果。
严格地讲,作为拳术,应该把所有的训练过程都传承下来才是正途。但是内家拳的现实却是严酷的。因为内家拳训练的特殊性,他必须由师傅耳提面命亲手喂劲试劲散手一点点的磨练出来的,所以,几乎无法自学。所以,很多传承不全的拳师,没有的到传承的部分,也很难靠拳谱之类的东西自行领悟学全,那么他在继续传授的时候,就会产生偏差,而失去原有的正确传承。
再则,人的领悟能力和训练刻苦的程度,也造成理解、掌握的不一致,即便传承全面,也不一定真的能傲视同侪。但这一类比传承不全的,要有前途,毕竟他传承了全面的训练方法,即便这一代或下几代没有杰出的人才,只要方法传承全面,一旦遇到天资好的人,还是有可能将本门发扬光大。而传承不全的流派,这个几率则要渺茫的多。
现在大多的内家拳习练者,都很难得到全面的传承了。而且,很多大师,由于没有得到全面的传承,或一己之见专门强调或突出某个阶段训练的重要性,或者,把某一阶段的训练细腻到艺术化的程度而成为“圈子内”的游戏,其实已经偏离了武术实战或养生的正途了。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闫芳太极视频,就属此类。所以当不少人问我,闫芳视频所表现的,到底是真是假?我只能笑笑回答,说真亦真,说假亦假,如此而已。
近日网上流传的陈小旺师傅和大力士较劲的视频,大家可以用前述理论参照一下。其实,陈师傅还用上了肢体平衡化劲术(这个以后有机缘再讲),并不仅仅在用所谓的“千斤坠”。大家仔细看。
换个话题,再聊聊常说的明劲暗劲化劲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近年来被混淆的太厉害,以至于几乎没有统一的说法。这里聊到的观点,大家不要当做一种说法,而只是想要提供大家一个思路。
经常有人问,怎样看人家练拳的好坏或层次。其实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一般来讲,你经历过这些层次,你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这些层次,而你没有经历过,又想了解一番,这就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常识,并在实践中多看多比较,虽然经常会看走眼,单起码有个头绪,看多了,也会提高一些眼力的。
俗话讲,初看落,久看起,高手在动里。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初学拳术,整劲的训练以落点为训练着眼点,也就是强调在打击到敌人的瞬间,要保持整劲。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明劲训练,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多是刚劲有力,形同外家。
其实肢体技艺的外家拳,在训练到高级阶段,也是讲究整劲的,只不过内家拳是一入手就强调这个。高起点,带来的是高门槛,带来的是入门难度的提高。
网上有观看很多搏击视频,不管是拳击的、散打的、自由搏击的、泰拳、K1、UFC、MMA等等,可以看到那些高手们,整劲表现都是很明显的。不管他们的理论是怎样描述的。
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在明劲阶段,强调的就是身手脚齐到,发挥最大的撞击力。
我们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即便你在套路训练和喂劲训练把身手脚齐到的明劲整劲训练的非常到位,没有经过散手和实战训练,不能在应敌中把握时机和位置,那么,你也无法将“功夫”很好的用于实战,那么,你也仅仅是套路或单练的好,就好比拥有一把很好的武器但不会用或用不好而已。
比如过去的形意拳家,在这个阶段的训练,是非常讲究结合实战的,要尽快把所学的东西用得上,学以致用,学用互参,这样进步的就快。
当代社会,这个训练程序已经被改变了很多。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精研套路、单练和喂劲时的到位而忽略散手和实战,人为的把整个完整的训练过程无限拉长。结果造成很多习拳的人,10年20年还上不了擂台打不了实战。存在即合理,或许这就是拳术随时代发展的必然吧,毕竟健身比搏击更重要更深入人心。
真正对搏,第一是斗志,所谓两军相逢勇者胜。
同等的搏击技巧和经验,高昂的斗志,冷静的心态,才能发挥出超常水平。
看了前面的分析,你应该可以了解,现今民间的内家拳师,从训练强度、训练理念上,绝大多数是不适应现代搏击规则的。
你可以说技巧上技术上你是高级的,但是高级的东西,还要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学以致用。所以不能由此就说诸如少林拳不如散打,形意拳不如泰拳等等这样的结论,而要在理念上、规则上、训练强度、训练思路上去找其中的差别或差距。
比如中国拳术中,倒地后的技巧,就严重缺乏,这是因为环境和理念上得差别造成的,比如在阵仗时代,强调一个冲击将你打倒,然后在密集的践踏下,你决定会失去战斗能力乃至生命。
在个体对搏中,中国传统要就讲究胜负立判,要就生死相搏,而不讲究纠缠不休,更别说计点数算输赢。比如中国式摔跤,摔倒就算,没有倒地后的寝技之类,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赢得干脆,输的利索,讲究“味道”,鄙视纠缠,是武林的基本“惯例”。
通常而言,技不如人,甘心认输,在传统而言,也是一种武德。这也是为什么太极拳推手这种中间训练方法能够得到发扬光大的心态环境之一,能在比较温和的状况下通过摸劲清晰的了解双方的差距,就没有必要闹到抡开膀子大干一场撕破脸面。以至于后面的散手实战训练都不被继续强调。
在这种环境和理念下走下坡路的中国内家拳术,在开放的今天,遇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其生存环境和状态,和中医倒有一比。
有人问起拳谚“初看落,久看起,高手在动里。”,这个也有人说成“刚落柔起灵动”的,等慢慢讲完就大概知道在说什么了。
强调刚落入手,前面简单说了,如以形意拳为代表的一类,从刚落入手,学了就能用上,而且掌握一分,打人就嘎嘣脆一分,很是吸引一些“急功近利”的武学爱好者。
“久看起”是在说什么呢?是讲由静而动时,启动的瞬间强调整,也就是所谓的一动无有不动。
最典型的如太极拳,不像形意拳从明劲刚劲入手锻炼整劲,而是松沉缓慢的锻炼,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一开始就把这个锻炼出来,这个出来了,刚落就很容易掌握,也为以后灵动全身打下良好基础。但从这里下手,需要的时细心的体会琢磨,需要的是老师的喂劲和随时的检验,才能慢慢有所体悟。这也是学习太极拳无法马上应用于实战的原因之一。
为了克服这个短项,过去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后面散手训练中的一时短打训练课程提前教授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会一些“打”的功夫,免得被其他门派欺负或说太极学了这么久还不能打。
总有人问起说,为什么看到那些打内家拳的人,发完劲后要忽忽悠悠的抖上一抖弹上一弹啥的,到底是为啥?
我们知道内家拳有一个特性,就是要把自身的消耗尽可能减小,以便效率更高更持久。那么在不是击打敌人的时候,肌肉是尽量不要紧张的。而且,放松还可以减少被对方兜榫拿劲的机会,所以,在发劲紧张后,要尽快放松。这种松紧的转换速度,也是功力的一种表现。在习练的某个阶段,由于紧张和放松衔接的不“平滑”而在外形的表现上出现肢体弹抖的现象。通常而言,这也是明劲向暗劲转化的过渡阶段的外在现象之一种。
结果有些人看到师傅们的弹抖,以为原该如此,或为了表现自己开始练暗劲了,极力从外形模仿,反而搞得不伦不类了。
乱点节节松开和抻筋拔骨。
前面有点到,打击敌人的瞬间,身体越整,打击力就越大。那么从理论上讲,我的身体越是“密实”效果也就越好。
但这时,也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因为根据力学原理,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你给对方多大的力,其实你也同时承受了多大的力,也就是说,在这个撞击过程中,你也受到反震。虽然你是在攻击,你用你的尖锐点打击对方,但你的小面积承担着更大的压强。
所以,为了避免杀人一万自损八千,在尽可能大力的击打敌人的时候,你应该在伤敌与保护自己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事实上在激烈的对抗中,你无法精确掌控这个力度的,那么,为了保护自己,也需要有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在保持自身整体的前提下,增强自身的弹性,以缓冲反作用力造成的伤害。
人体诸多关节的活动之处,都有一定的空隙或游隙,这个空隙让我们的关节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和自我润滑、保护机制。
假定所有关节骨隙都压缩在最小状态成一个整体的去撞击敌人,你受到的反噬就越大。如果把所有骨隙都调整到最大,你的身体有了充分的弹性,就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
内家拳起手就要求训练的基本功,也就是常说的抻筋拔骨,其作用之一就是这个。这里抛开他的贯通气血劲力的功用不谈。就从展开骨隙这个目的来说,你应该可以知道很多人秘而不宣的抻筋拔骨功法原来如此的简单。稍加思维,你就可以自己编排一套。虽然如此,有传承的功法,其完善实用程度,是经过实践和时间锤炼的。所以,你还是老老实实拜师学艺不要自行发明为好。随着科技的进步,若有有心人根据科研成果用高科技编排一套简易速效的抻筋拔骨功法,应该还是可期的。
一般的抻筋拔骨功法,多采用所谓暗劲拉伸的办法来操作,在许多流派的传承中,有相对类似的功法流传。在太极拳的各门各派中,因为传承和诸多带艺投师的不同心得,也各有类似功法流传。但太极门最独到的功法,是用松来打开骨隙的。
经过长期有效的放松,束缚骨隙的肌肉得到有效松展,而达到物理上的节节松开。
功夫是练出来的,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
改一改,光思不练假把式,光练不思傻把式。
通常来讲,一般都是着眼肩臂的抻拔,因为这个横向的抻拔,容易找到感觉。
而腰腿胯,因为重力的缘故,不容易体会到抻拔的感觉,所以在训练中显得比较难教难练。
那么怎样克服这一难点呢?其实讲身姿要领时,各家都讲到了,只是也许你没往这个方向去琢磨,把重要的东西给忽略了。这就是身姿要领第一条,虚领顶劲。
要求肌肉放松而又要垂直方向骨隙抻展,非此要领而不得入门。所以拳家说,头领一身之劲,要习练者重视这个要领。
而在现实中,诸多习拳者,往往最容易忽略,每每见打拳时忘记此要领,脖项弯曲下颌前翘。从这点看,拳谚说低头猫腰传授不高,说的还嫌太粗糙。
发源于欧洲贵族的形体训练,要求竖项扬头,给人的气势就不一样。但是他扬下巴的动作,就让气势过于宣泄。所以昂首挺胸时固然感到气势外发,但不若悬顶收颌来的有含蓄,这一点反而芭蕾舞的训练较为合理。在东方哲学中强调的开中有合,阳中有阴,所以竖项且微收下颌成为要领,这样不唯气势上有张有弛,而且长期潜移默化的对身体的影响,也更合理。要是被修炼家来忽悠,什么便于贯通任督、沟通先后天、水升火降等等会出来一大堆理论。
回到我们的话题,习拳初始,请先一定按照虚领顶劲的要领养成习惯,哪怕其他的要领一下顾不过来先放放。尤其是在盘拳走架过程中,在各种姿势动作转换时,保持!
你习练内家拳不管是为了技击也好,是为了健身治病也好,这都是必须的。
尤其是那些想要通过练拳健身治病的人,更应该明白,你打一遍太极拳,如果不按照相应的身姿要领来做,那么练拳和相同运动量的普通锻炼散步跳舞啥的,并没有多大的优势。此节请参考“传统功法健身原理之一,姿势与健康”篇。
有人质疑说抻筋拔骨的作用不仅仅是在击打敌人时有自我保护机制啊。这点前面其实已经说过,我们在讨论在强调一个作用时,并不否定其他的作用的存在,所以用词上通常说是作用之一。
比如骨隙展开后在防守走化敌人的来力时,使自己变得更有弹性,也给自己更多的空间。且长期的锻炼带来气血运行的变化,还会产生一些神奇的功用。诸如这些,后面若聊到相关内容,或会提及。
所以谈到某一个观点时,就此论此,不要要求把相关内容说全面。
形上养成习惯后,意念多在注重身体放松。
刚开始注意虚领顶劲肯定会意念偏上一些,但养成这个习惯并不需要多长时间,以后只是偶尔检查一下注意保持,所以意念不会偏重于头顶造成上亢。绝大多数人并非敏感到一注意头部就气血上涌的。
高血压患者健身锻炼多有人强调不要意念集中于上,也是偏执于理论。高血压患者开始锻炼,一样要把虚领顶劲的习惯先养成,然后才有机会把血压降下来。
再谈节节松开
以刚落为起手练法的拳种,存在这样的弊端,有些故老甚至认为是“招邪”。但是经过一代代的摸索总结,各门派都有一套对治的措施,甚至把这些措施作为秘诀,这种一般认为保守的做法,其实是一个门派的自我保护,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是很重要的行为准则。
所谓的打开关节骨缝,就是这些措施中重要的一种。而且,还有更为重要的功用,不管是在进攻还是防守乃至健身方面,都有其独到的功用。
我们以图来点破一点重要、浅显但不容易被重视的道理。
假定甲乙双方都是一个刚整体,当乙方搭上甲方的时候,甲方尽力上挑将乙方腾空时,甲方将承担乙方全部的体重,而乙方也失去了根基,无从借力攻击对方,容易被甲方放翻。
而如果乙方在脚和身体相连处如果有一个活塞相连,那么甲方上挑乙方时,虽然承担了乙方几乎全部的体重,但是却没能把乙方根基拔掉。也就是说,乙方保持了压迫对方的同时,还保有发力的源泉,可以打击对方。
而这个活塞的功能,在人体上,就是筋骨开展完成的。
如图再点节节松开的效用。
臂肩之间松开了,和对方一搭手,放松,对方就会承担你整条臂膀的重量,而你的肩臂间因为不僵不粘连而不容易被对方逗紧拿住。
同理,身上的关节,松开一节,交给对方的体重就多一节,如果你的肩、腰胯、膝、踝都松开了,做到所谓的一松到底(这样你对层层放松,一松到脚,手不比脚高,全身一般高之类的太极谚语,应该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你交给对方的体重就达到最大。这时候你随便放松的搭着对方,对方都会感到很吃力。试想,一个人起码一百多斤,凭空多承担百多斤的重量,任谁力气大也会不舒服会僵硬。
有人说,我不用放松,全身僵硬的给对方,一样给他造成压力。不错。但是正如前面贴子已经说到过,你必须依靠重心的前压,才能尽可能多的交给对方的体重,而且交的越多,你的防守几率就越低,你被对方打倒的机会就越大。而且,对方一旦突然撤劲,你会因为自身的体重惯性不打自倒或失去平衡。
放松拔开的身体呢?他给你的最多就是骨隙大的位移量,就足以把体重交给你了。就算你能够突然撤劲,他最多惯性一个骨隙位移,根本不会影响到自身的平衡。松展的越好,这一点表现的越充分。何况他因为放松而黏随功夫提高,你能不能撤掉,还是一个问题。
有形意拳前辈讲到站桩时说,两手往前面杠子上一搭,要能把全身悬起来,也有练形意拳的讲究摆好三体式,前手可以挂一个人。其实都是在锻炼这类功夫。向下搭,能把全身的体重交过去,向上挑,能把对方的体重提起来,自身还要保持平衡,不被突然失去外力的惯性反作用到自己。你非常坚整也能达到相似效果,但一击不中后续就失去灵动,而松沉的整则无此弊。
有人问到75楼提到的肢体平衡化劲,其实这是写帖的时候灵机说的一个词,当时是为了避免用传统的词语而让人感觉被忽悠。
有人追问,就简单讲讲,大家看图,或则找个同伴一起做个实验。
当对方双掌平推欲将你向后推动的时候,你用手向上托他的肘部。这个时候,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的力学变化。
当推力F作用到身上是,上托肘部F0,黑方为了不让自己的力如蓝线方向飘走作用不到黑方身上,势必要克服这个托力而增加向下的力量。这时候,产生了什么结果呢?
1.因为黑方增加了向下的劲,而使体重向上分散,脚下蹬劲就会减少。而白方则相反。
2.因为向下的劲,而使黑方的合力方向如黄线,从而使向后推的劲减小。
3.而这个黄线的方向,正好是白方结构的最佳受力方向。
此消彼长,用技巧的一方,可以抵住推力而保持不被推动。再加上相应的技巧,还可以反击把对方反推回去。
什么情况下用了技巧依然会被推动呢?一是白方腿力支撑不了黄线方向的力,二是分解后的向后力依然大于脚下的摩擦力,也就是化劲不够。第三就是白方没能保持自身的结构,或者说,保持自身结构的能力弱到经不起外力的折腾而散掉。
以上只是分析了其中一个大的力学点的一部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更为复杂的力学现象。比如陈老师在和对方双掌的接触点上,身体也在变换角度方向起伏等分解来力,比如在对抗中不断调整结构以使承接力最大化,比如托肘手掌的配力大小方向以及接触点上的变化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去体悟的。
这只是一种放松适应外力变化的例子,在生活中留心还有很多。在某种程度上,和拳学有相通。
严格讲,这还根本没有触及内家拳真实的东西。
开贴了之后,越发感觉,内家拳,的确不是一个可以自学可以用文字讲的清楚的东西。
就算开始讲的无极桩放松试劲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仅靠自己去试验,都很难正确掌握。但是如果是有老师教授过还没有领会的人,则从此或有契入的机会。
发明或借用一个词:内应力.意思是,内部不均匀造成的影响自身结构和平衡的力.
如果你是一个固体,那么只有外力能产生这种作用。
但人体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东西,人体内充斥着这样的力,重力啊内脏的运动啊肌肉舒张啊血脉的运行啊等都会产生这类造成不平衡破坏结构的力,比如我们直立,受到重力的影响,结构不端正的影响,呼吸起伏的影响等等,会有晃动或倒地的趋向的,但由于人体自我平衡系统的工作,不断的调整,让我们可以站立不动。如果这时候被人一棒打晕,平衡系统停止工作,这个人不会保持直立不动而是倒地,直到体内互相纠结的内应力达到一种平衡,人才会停止运动,所以也绝不会不会倒在中途像被施了传说中的点穴法定身法一样定住。
内家拳是一种平衡的艺术。随时都在努力保持自己的平衡。
那么,消除体内的不平衡应力,也是内家拳的必修。而且,这项工作,通常是由放松来达成的。
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内部的各种应力才有可能减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某种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内家拳师“内功”的指标,虽然目前还无法测量,但是内家拳师可以互相感知。
而站桩放松,是这个过程的最佳入手方式。
常有人问我高桩放松后怎么身体会摇晃啊,其实就是因为放松,释放了对内应力的控制力。尤其是在闭眼时,因为少了视觉的参照,人体自平衡系统工作的精确性受到影响。
消除自身内应力,保持自身均匀平衡,在攻击时,可以把内耗降到最小打击力最大,在防守时可以减少被对方“拿住”的几率。对高手而言,你身上的任何僵硬(应力明显)处,都是打击点。是想,人体这个皮囊里面装满的是水是水银,和装满木棍砖块比较起来,那一种更容易被击倒?!
站桩放松,动中放松,受外力情况下放松,保持平衡,消除应力的难度越来越高,但是也是训练内部均匀的必要过程。
随手而写,都不知道说清楚一点东西没有,或有没有人看明白一点东西。
这几天又有人问起自发功。
自发功的基本原理呢,就是相对放松的情况下,利用内应力的不均匀而产生外部动作。
包括有些太极内功讲究两手自动抬起的,道理也一样。通过一定的微微用意用力,造成应力,而觉得两臂自动浮起。大家可以去看看相关锻炼方法,绝对不是要求全面放松的,比如意在某手指啊,意在体验两掌吸引排斥之力啊,等等,都是在相对放松中训练一丝丝紧张而产生内应力,使肢体浮起。
过去义和神拳、灵子术之类,原理也相同。
只不过各家诱发方法不同而产生不同流派及功效。
大多数气功的自发功,是利用放松而又没能放松透彻时身体重心的漂移,加以诱导,造成重心漂移加大甚至透出支撑,由此踉跄产生自发动。
自发动有健身的效果这是肯定的,因为利用体内的应力动作容易消除产生应力的紧张,所以自发功初期有些奇特的治病效果也算正常。但是自发动过多是偏耗泄也基本上是共识,所以,自发动锻炼一段时间身体好转应该转为不动为好。
自发动最忌“失神”,放弃清明的控制,是大多数练自发动出偏精神失常的原因。过去有一派反而利用“失神”的自发动去治疗精神疾病,其原理应该是“消除精神应力”而消除紧张焦虑得到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进一步措施,疗效是否巩固很难说。
因为多少和拳术挂点边,所以啰嗦这几句。
无极桩左右移动重心体会非重心侧的全然放松后,可以再仔细体验重心前后移动的非重心侧放松,因为这个位移比较小,且没有下肢的左右变换,所以教左右体会难。
左右体会有感觉后前后体会也会慢慢找到感觉。这时候可以开始旋转锻炼,就是重心点画圈圈,要慢,胯要平。就像一个圆柱体重心沿着近外沿画圆移动一样,细心感受重心侧(线)的受力和其他部位的放松,注意体会这个受力线移开后的尽快放松。
进一步,浑圆桩时,也可以这样去试验,找感觉。
凡事都有体用,有体才有用,从用去寻体,互参方易找到楔入点,找到才能学会才能尽快掌握。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逗机,找窍门。
青龙出水
站桩,首先求的是什么,前面的帖子看完,有心人应该可以看出一些端的了。
松的感觉有了,但是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功夫,练得更松。松这一个字,在内家拳中,是一贯的,没有最松,只有更松,这是衡量功夫的标志之一。
沉的感觉,也应该能体会了,但是但是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功夫,练得全身都能交出去不说,还要随时随式都能交出去,这就比较难了,要在试力、拳架、推手中慢慢的把功夫磨上身。所以,站桩不动找到感觉还不够,还要在动中保持松沉,这是第二阶段功夫。
内家各派几乎都有类似青龙出水的功法,不但是帮助强化桩功中松沉的,也是不动向动转换阶段习练的功法。
这个动作,各家锻炼的诀窍有差别,比如有的叫青龙出水,有的叫蜗牛出头,有的叫扶按试力,有的。。。。,不管叫什么,动作要领有大同小异的区别,但其锻炼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
浑圆桩或两手扶按式,慢慢下按,再慢慢抬起,再慢慢下按。
这个动作极其简单,所以没有明白原理和作用的人,很容易忽略它。
这个动作的用意要领,各家有不同表述,比如两手如浮水面体会水的浮力啊,比如像蜗牛出头一样两手下按壳边把头探出壳来啊,比如好像青龙出水,龙爪拍水产生升力啊等等,等等,其锻炼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这样来形容看是否便于理解:你齐胸掉进一个窖井里了,全身悬空找不着借力点,只能靠两手撑住井边出来,对啦,就像撑双杠,把身体撑起来。
如果这个井边或双杠是敌人的两臂,你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把全身的重量交给他嘛。
纵向施力的最大程度,就是你的体重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应该遵循内家拳的要领,什么要领?身姿要领啊,尤其是头领(容易忘哦)、肩沉(不习惯哦),全身放松,除了必须的支撑力外,全身就这样软软松垂的给对方,让他丢不掉甩不脱,很难受就对了。
然后,我们在站桩时,没有双杠没有敌臂没有井沿,咋办,用意啦,体会这种虚无的存在感啦。慢慢的,你的松沉劲感就能出来。然后,你可以适当的做些实体的训练,也就是有双杠有敌臂有井沿的训练,这样训练不是为了练力气,而是为了训练在有外力情况下,你是否仍然能够保持要领。而且,初期实体训练比例不宜多。
当你要领作对的时候,你可以和你的同伴互相体会,让他做双推你的姿势,而你用这个要领搭上他的双臂,不用往下按,搭上有按意就行,问问他的感觉,和你像平常那样往下压他感觉是否一样。
用身体打拳,把体重交给对方,是内家拳的特点,但内家拳的击打力量绝不是仅仅如此,若那样,内家拳也太不完善了一点。
假如,我们现在在失重的状态下,在空中漂浮,我们还能给对面的敌人打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肢体的力量,一样能给敌人造成伤害。
所以,落在地上的人,击打敌人,这个肢体的力量,一定也要用上。和外家拳不同的是,内家拳一开始就要求肢体的力量和身体的力量要“合”,成为一个力,这也是整的要求。
拳诀说,打法定要先上身,身子一定要上去。(先上身还有更多的作用,此处暂不展开)
然后一句,手脚齐到方为真。一定要合一处,否则就是散的,对人的威胁大打折扣。
除了体重的力量,肢体的力量,内家拳还有一个力量,那就是身体没有前冲肢体没有伸缩而产生的一种力量,现在习惯于把它叫内功劲、开合劲、浑圆力、爆炸劲、八面支撑力、周身弸劲等等。这是通过有别于肌力训练方法所训练出来的一种力,简单讲,就是周身的收缩与膨胀产生的一种力量,也就是传统武术常说的形意气的锻炼。
这种力量产生的位移很小,单独作用于人身,很难说能够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但是和身体的力量肢体的力量合起来,其形成的打击是沛然难挡的,缩涨二字一命亡,就是形容其强悍,而且这种周身的弸劲,在防守中有着玄妙的功效。
有些拳师讲,某某拳打人有两波劲等等,如果不是几种劲没有合一处,那么就是粘随功夫惊人,但那也就不会用2波3波的来形容了。
然后,玄妙的内家拳,往往还有意气打人的说法。但是真有人能抛开这三种劲单独使用意气打人并造成伤害吗?即便真有,其已近于妖,是不能容于基本社会观念的,所以,只能当神话传说了。
即便如此,在内家拳的训练中,神意训练还是必须的,其中的作用,应该不仅仅是追求奇幻。
实中虚
晃圈的时候,走架的时候,推手的时候,站桩的时候,好好体会。暂不多作讲解。
胯走平。大腿吊,小腿提。
先求松吧。没松下去,什么劲都是假的。
医盲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下面这个动作可以多做吗,如果多做好,那么,优势、要领和注意事项能给讲讲吗?单腿直立,另一腿蹬直直身下蹲再起来,就这样蹲起蹲起蹲起。
不是专业武术,到没必要练这个,虽然腿劲炼出来,但胯和腿放松反而不易。
虚腿,大腿吊,好像挂在胯上,这样,容易胯平腿松。小腿提,其实就是膝盖有提意,和坠肘相合。
初学阶段,架子做开展,尽量放松。然后慢慢对照要领纠正。
松不是要你软塌塌懈掉。
先把腿膝踝练松,然后再找趟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