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说的内容,可能会被一些医家所诟病,但是即为探讨,提出观点,大家讨论,对,大家可以统一观点,错,可以拿来当反面教材,争执不下,也算是一种观点存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成语“病入膏肓”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后世多半解释为: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说文曰:「肓,隔也。」鬲也。按:心下膏,膏下肓,肓下鬲。但是好像扁鹊并没有这样说过。
那么这里真是药石不到碰不得的地方吗?现代西医开刀动到这里,也没见个个都死掉啊。
另外,现在中医谁还相信病在这个部位生病就是绝症?难不成现代中医都比扁鹊高明吗?抑或扁鹊只是编个借口骗骗晋景公蒙混过关吗?
膏肓,到底是指什么?医盲真的佩服有些人,居然写出“膏为高天之月、高明之月,吕在高中,吕在月宫。肓是膏之省笔,肓为月在亡”这样的奇文,我们看看说文解字,知道这个月,古代月的两横是两点,是肉部的文字。
我们再看看其他成语,比如民脂民膏,膏脂,比如现代用语雪花膏,我们都可以知道,膏,类似于油脂,比脂肪要细软。单从字面理解,膏,高于肉,肉之上,肌肉之上是脂肪,也是接近与脂肪之类的东东。那么肓,肉亡,亡,通没有,也通走掉,如果说膏还有些肉的特性的话比如俗话称人身上的脂肪为肥肉,那么不管亡通没有讲通走掉讲,气特性就是没有肉(或膜或油)并且流动。
所以,医盲要说,膏肓不是一个具体的位置,有些人因为有个膏肓穴,甚至编造出病在膏肓穴中不可救药,或者膏肓穴不可针灸之类的说法。除了脂肪之外,人体还有接近脂肪比脂肪更细腻的组织,如果比方说脂肪是膏渗入到海绵中样的组织,那么膏就是脱离海绵的脂肪,也就是说,膏要炼油比脂肪炼油油渣要少的多的多,因为更细软,若要成型,往往需要一层膜来包裹住,比如在菜场买的猪板油,肠外附着的油脂,就比较接近膏的意思,鱼白,蟹白等,都有这个性质。
那么肓呢,不管当膜讲当油讲,其特性是渗,就像油滴在纸上,慢慢渗透的那种。能渗出的是更稀更细的膏,叫做肓,所以一般膏肓同说,难经·十八难中云:“其受邪气,肓则肿热”就应该是说这个。
各位会说,医盲你今天在这里纠缠个什么,且听下面引出的话题,首先,“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是因为病在膏油层,我们知道油不亲水,药的力量通过体液到达人体各处发挥作用,而因为膏油的不亲水性,药力难即,因而才会不可为也,才会病入膏肓为不治。大家会说,我们即便同意你的观点,这和你要谈的气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继续,现代医学认为人长胖是因为饮食热量堆积,堆积的热量变成了什么?脂肪,肥肉也。医盲要说,肥肉者,废肉也。为什么是废肉?因为他是热量化脂以后,化膏不成的结果。如果脂化为膏,膏化为髓(这个说法有待讨论)的话,胖子就不会冬天怕冷,按道理胖子脂肪多转化热量多不应该怕冷,但我们在日常中看到的胖子多半怕冷,就是因为肥肉是废肉,外化热量不行,内化为膏也不行(不是不行,而是化的功能障碍,此处不表)。
记得很小的时候看封神榜,里面有一段很残忍的章节,纣王和妃子观雪,看到一老一少在城外雪中行走,年轻人瑟瑟怕冷,而年老的衣衫少反而健步而行,纣王问妃子为什么,妃子说,老汉髓满故不怕冷,少年髓少所以怕冷,纣王乃命令士兵把一老一少擒来打断腿骨验证,果不其然。虽然过于残忍,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说了半天,为的是要引出一个结论,什么结论呢?那就是,卫气之源。卫气由什么从哪里所化生?膏肓!
膏肓如何化生卫气?肾间动气,肾气推动,膏肓化生卫气。在《甲乙经》中说,肓指肓膜,肾脉由次深入肓膜。就是说的这个。
关于卫气现代科学的解释就不再争论了,毕竟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管他是干细胞也好,细胞膜也好,和我们要讨论的关系都不太大,我们还是以传统旧说来聊卫气。
前面聊到过,练“气”层次的功法,开始所练,无非营卫之气,宗气的功能大抵是为了激发营卫之气。而刚刚谈到,卫气之源为膏肓,那么病入膏肓应该就是身体无法生发卫气了,就好像现在说的免疫力
没有了,则肯定是大大的不妙。话又扯远,回来。我们来看看valentinoyu先生的经历,我在其他帖子里说过,练功之人,周身通畅程度较高,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当然是气血功能正常身心安泰,坏事就是当你遭逢不幸不能自已之时,其耗气的通道也是非常畅通的。当你情绪稳定后有不能及时回复功力,那么功夫渐渐退步,相关通道渐渐狭阻,身体状况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若肠胃功能还能保持,随着能量疏通演化的功能减退,脂肪的积累就不可不免了。
当你外泄的通道进一步闭塞,恢复气感也是正常现象。继续练功,激发营卫之气的生化功能,气之所生,为什么壅堵的脂肪会化掉,相信也应该明了了。阻塞慢慢的都通畅了,身体疾病的好转也是意料中事。
另外一个建议,虽然说了意随气行,不要以意引气,其实,你若能意不随气行那样更好,虽然比较难做到。就是说,比如你练功的功法是意守丹田,那么不管气在身上怎么走,你只管意守丹田就好了。你要是跟着气的感觉走,有时候容易去加强他干扰他,反而打乱了他的自然次序。
(续)---不是笑话
说到这里,想起另外一个帖子说古代力士不同于西方锻炼肌肉的力士,其特点之一就是古代力士的塑像画像,都有一个小肚子鼓起,这在现在医学讲不是好事,其实古人讲要是一般人也不是好事,但是若是练习功夫的人尤其是内家功夫的人,从“肓之原,出于气海”一句,就应该知道,原来这里蕴藏的不是“废肉”而是“民脂民膏”,大大的好东西,你就不奇怪了。
不是笑话,聊作笑谈。
这个贴因为所说的系统太大,而说的却不系统,就显得有些乱了点。也因为系统太大,要真说清楚,恐怕得要写本专著了(就是专著也未见得说的清道的明,何况那也是医盲力所不能及的,想要把道家的东西用现代的、直白的语言说清楚,真的很难,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尽管如此,既然辛苦打了这么多字,还是希望读的人有能明白医盲要表达的东西,要是不明白,就当医盲在呓语罢了。
一点思考,或为佐证。
我们观察婴幼儿的肌体,是不是和成人的肌肉和脂肪不同?就分不出肌肉脂肪,柔韧弹性,细腻通透。要是按上面所说的,婴幼儿的肌体更像“膏”,这也是儿童的生机旺盛,成长迅速的一个保证。及至成年,身上肌肉脂肪历然,膏肓渗入肌体组织越来越少,生机由壮渐衰。到了老年,瘦的,肌肉仅剩筋索,胖的,脂肪或松垂或结节,其中膏肓的成分渐渐殆尽。
医盲发帖,都是兴之所至,意之所至,随手而写,倒还没有想过各个击破的去破译传统的精髓。而且,说实话,古典的锻炼,尤其是道家内丹的修炼,是实修实证的“学问”,没有系统的传承和按部就班的实证,想要真正说清楚,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有系统的传承和按部就班的实证有得,想要说清楚,也非易事,尤其是用现代科学来解释。
医盲理行浅陋,远不足以担当此重任。所能做的,只是把了解到的,用简单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对他人有些许帮助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