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拳术在具备整劲后,着功夫的进展,发力的距离会越来越短。
即便不讲究整劲的门派,大多数门派也都有类似的爆发力的锻炼方法,包括西洋拳击都有类似要求。
实际上,拳击在训练中,也是要求整劲的,这点和中国的外家拳术有共通之处。爆发力也是一样,谁能用较短的距离发出同样的攻击力,是功夫高低的一种区别。很多拳术讲究寸劲锻炼,也就是这个目的。
爆发力之所以重要,因为其发力距离短时间快,进攻者能够在格斗中把握先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被攻击者收到的伤害也更大,因为作用在人体的力量大小固然是对人体伤害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力量作用的速度越快时间越短,对人体的伤害就会越重。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比如一个一百斤重的石板,缓慢的压在一个的身上,一般的人都能够承受的起不会受到伤害,但是同样的石板,若是以每秒10米的速度撞到一个人身上,那么不受伤的几率就微乎其微。若是再加上受力点的大小和部位,那么造成的伤害简直无法测算。
今天聊的话题震与颤,在中国文字里面,震颤是同义语,但是严格细分,震的幅度应该是比颤大的。
如果说,震,通内外两家功夫的话,那么颤,应该算是内家功夫所独有。
单从短距离整劲的攻击,这也是通内外两家的。
那么在这一点内家有别于外加的区别何在呢?
有人会说,那就是内劲的有无。其实,外家功夫一样是有内劲的。但是我们前面说过,外家的内劲,讲求的是刚猛迅速,不论是内劲还是外形,一般表现为直线。而内家却是如前面所说,表现为柔与旋。
在震颤这一点上,内家一样不离松柔与旋转。我们知道,震颤是一种往复运动,如果说,外家的寸劲表现为直进直退,那么,内家的特点就是弧形切点。不但在外形如此,内气的运用,也是如此。比如丹田气力达于末梢,外家锻炼的路线就表现为直接,而内家锻炼时,通常在体内如弓般的走弧,进攻如此,防守一样如此。一个高明的外家拳师可以力托千斤,而一个看似体格并不强壮的高明的内家拳手却可以在把外来的力量转化到中心之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可以把力换走。
在前面讲松的时候,我们说到过局部肌肉从放松到紧张的速度、力度,可以反应一个内家拳手功夫由外达内的程度。其实,这个松紧的变换,局部表现就是震颤。开始的时候,要把震颤的幅度锻炼的比常人大,然后要把这个幅度逐步练小,这个小和开始的小就有天壤之别了。常听到有内家拳手说,从大圈到小圈的锻炼过程,也有这个成分在内。
聊完外形的震颤,我们再来看内气的震颤。
各家都有独特的内功锻炼方法,所锻炼的效果也各不相同,这个和各家拳理拳法相配合的。在内家的内功锻炼中,其实更注重锻炼旋化之功,这也是一般人认为内家拳化而后打的原因。其实内家拳并非不注重打,只是因为松静的锻炼,本身已经接近“道”的修炼方法,在这种原则下的锻炼,没有良好的心性,是无法登峰造极的。所以,内家拳术,对锻炼者的要求非常严格,非但在体能上要严加把关,在性情为人上,历代大师也都是严格要求的,如果说外家拳术对于武德的要求是出于道德的规范,那么内家拳术更有其本身锻炼特点的要求,外家拳术到达一定的高度,也能体验到性情对功境的影响,而内家拳术一开始就已经作为基本的要求了。虽然内家拳术更加表现为中正平和,对于攻击杀戮,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但也并非性格刚猛之人不能锻炼,性情对于功境的影响,越是功夫高深的时候,表现的影响就越大。
前面说过,外家的内功,表现为直接和刚猛,而且多表现为气走筋膜,我们经常可以硬功夫抗击打和强大攻击力的表演,这绝大多数是外家功夫流派,内家功夫也有类似表演,但是其表现就不是那么“刚硬”,当你拳击练习外家铁布衫金钟罩之类的人身上时,通常的感觉是如击石然,是硬碰硬的感觉,而内家高手表演让你猛击他的时候,你多半会感到如击败絮,好像力量并没有聚焦在他的身上一样。
内家的内功,锻炼的时候大多表现为动作柔和行气绵绵,但其发力的锻炼,也不乏刚猛,比如前面提到的形意丹田功。但是他和外家意力相合的锻炼方法有明显区别的就是,一是内气的来源,二是松紧的变换。
关于内气的来源,我们从锻炼方法上就可以简单的区别,一般势、力、呼吸配合的,多半为外家的锻炼方法,表现为强调姿势、呼吸的用力配合,因为这样的锻炼,为了避免炸腰,所以外家气功的锻炼多半束腰,并着眼于撵气、赶气的拍打等等,从而达到气行筋膜的效果。而内家的锻炼则多动作柔和,虽然也不乏用劲用力的架势,但一般不会要求持续很久,内家还表现为更强调意静神和,以便内气内敛。在应用的时候,也讲究透于一点,不使余力,毫不浪费。
关于内劲的震颤之功、爆发练习,是各家的传承,医盲不能也无能详尽的介绍,聊这些,只是告诉大家,的确存在这样一些东东,虽然各门各派有各自殊胜的锻炼方法和应用方法,但是简单归纳,大抵是这样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内家外家的区别,其实并不是那么严格,按照前面所说的,表现为比较极端的,我们很容易区别,但是有些我们是无法严格分类的。比如少林拳,我们都知道是外家的典型代表,但是门内秘传的心意把、大悲拳,其内家的特色就已经很鲜明了。我们都知道心意六合门,差不多是最早的内家拳法,但是其中有些刚猛的练法和用法,即便是和最刚猛的外家拳法相比,也不遑多让。
今天说的震与颤,不管是形于外的,还是蕴与内的,这是中华武术中别具一格的风格和特点,有心学习和发扬中华武学的人,不要受现代搏击术的影响,一味的强调力量、速度、组合等等。学习中华传统武术,是需要处处留心、处处细心,勤于思考琢磨,才能慢慢品味其中的乐趣,并不是靠傻练蛮练,就能一窥堂奥的。
在内家拳学中,有千金难买机灵颤的说法,就是指的这个。这一颤,外形上有点像打冷颤那样的表现,事实上,一般人打冷颤的时候,也是人体不自觉的表现整劲的一种形势,习武之人,或从这里悟入而有所得,只是拳师的颤与其有不同,一个是自觉一个是不自觉,一个是能颤不能用,一个是应用随心。而且,这个相似,也只是形式肌体上的相似,内涵却大有不同。有些门派的功法,可以非常快速的让你体验到这一颤,快到什么程度?细心聪明的人几分钟就可以,惜乎此法师门严密,不可公开。并且,即便你能体会到,要灵活运用,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另外,外家的整劲,普通人也能在一定状态下偶尔展现,什么时候呢?撑懒腰的时候。同样的道理,撑懒腰和外家整劲,也只是形式肌体上的相似,内涵也是多有不同。细心的人,或可从中找到入口。请原谅医盲的嘎然而止吧。毕竟,有些东西,体会归体会,掌握归掌握,说点端倪,让有心者自行体会吧。
另外再提给大家一个思路,见过婴幼儿挣大便吗?所谓细观婴儿玩,处处皆学问。
网上有民秋先生推崇的太极老六路传人魏树人老先生的推手演示视频,大家可以看到魏老发劲的瞬间的颤动。
评论